【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小稳]从地区性的哀思到全民性的欢愉
——寒食节的诠释史研究
  作者:张小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9 | 点击数:3844
 

  三、隋唐时期对寒食起源的再诠释

  隋唐时期,对寒食节起源的解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实,在东晋时期,陆翙已经了发出怀疑的声音,“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甚忌,故不举饷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盘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由于寒食期间要禁火、冷食,隋人杜公瞻将其与周代的禁火联系在一起,说:“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推被焚之事。《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明确提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之制。杜氏叔侄的解释成为阐释寒食节起源的转捩点。

  编纂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寒食”条也把《周礼》的禁火之制列于首位。《艺文类聚》是官修类书,可以说代表了官方的意见,至少代表了上层士人的意见。其后,太子李贤注《后汉书》,在为《周举传》中“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作注时,进一步解释禁火的原因,说“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俗传云子推以此被焚而禁火。”可见,他也把周代的禁火之制视为寒食起源,而子推说则为民间俗传。唐玄宗时正式把寒食节纳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并在诏书中解释理由说,“《礼》标纳火之禁,《语》有钻燧之文,所以燮理寒燠,节宣气候。自今以后,寒食并禁火三日,”明确寒食禁火、改火是为了协理阴阳,节宣气候,其中并未提及介子推。

  正是因为国家意志的加入,禁火、改火说在唐之后几成定论,学者提及寒食节,每每以周制禁火和钻燧改火释之。晚唐李涪云:《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为禁火也。”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证。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是不知古,故以钻燧证之。

  南宋罗泌亦曰:“心者,天之大火;而辰、戌者,火之二墓。是以季春心昏见于辰而出火,季秋心昏见于戌而纳之。卯为心之名堂,心至是而火大壮。是以仲春禁火,戒其盛也。成周盛时,每岁仲春命司烜氏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今之所谓寒食一百五者,熟食断烟,谓之龙忌,盖本乎此。”

  四、寒食节的蔓延及其习俗的变化

  为什么在隋唐时期对寒食节起源的解释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原因在于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泛传播,引起了节俗和节日性质的变化。

  首先是地域上的传播。从桓谭和蔡邕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汉时期,寒食最早只是太原一个郡的习俗,为纪念介子推因焚死不乐举火而形成,后汉时期并州刺史周举的移风易俗也只局限于太原一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习俗开始跃出太原、并州并向全国传播。曹操的《明罚令》中明确指出施用范围为“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四郡,查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这四郡都在并州境内,上党在太原郡的南边,西河在太原郡的西边,雁门在太原郡的北边,寒食习俗以太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后赵时期因禁断寒食而遭灾的地区为“太原、乐平、武乡、赵郡、广平、钜鹿”,乐平、武乡等五郡都在太原郡的东边,并且赵郡、广平、钜鹿都属冀州,而不属并州,寒食习俗开始向东发展蔓延至中原地区。东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此处的中国指的便是北方的中原地区,“中国流行,遂为常俗”八个字也告诉我们中原地区的寒食习俗有一个传入、接受和固定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北方民众的大量南迁,寒食习俗也被带到了南方,生活于南朝梁陈之时的宗懍做《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南朝从春节开始一年中的岁时民俗,其中便有寒食节,“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随着地域性的广泛传播,寒食的习俗也大大丰富了。寒食习俗的核心是禁火、冷食,人们首先在冷食上做文章,发明了各种各样制作考究的冷食食品,有干粥、醴、酪、饧、大麦粥、挑菜等。“并州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有(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糗也。中国以为寒食。又作醴酪,醴煮粳米或大麦作之,酪捣杏子人煮作粥。”南朝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寒食,挑菜。”同时,人们又为其加入了健身娱乐、相互馈赠等内容。在北方,人们“自作饮食,祠神庙,及五色缕、五色花相问遗”,南方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打毬、秋千、施钩之戏”等。

  隋及唐初,寒食习俗由民间蔓延至上层社会。南朝时宗懍以怀旧的心态描述了南朝的寒食习俗,表明那时寒食已经在士人中间流行。隋代寒食成为城市中流行的节日,杜台卿说“此节城市多斗鸡卵之戏……染蓝茜之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唐初更是流行至王公贵族中,高宗显庆二年曾下《停诸节进献诏》,其中说道:“比至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诸节日,并有欢庆事。诸王妃主及诸亲等,营造衣物,雕镂鸡子,竞作奇技,以将进献。”

  随着寒食节跃出原生地域和民众,其纪念介子推的核心内涵亦随着在地域上的远播而逐渐被淡化,甚至淡忘。人们在保留寒食习俗的同时,更多地加入了自身享受的内容。制作精美的食品,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赠,开展竞技娱乐项目,娱乐成分不断增加。原先带有恐惧性的地区性悲苦纪念变成了全民性的欢愉,节日的重心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
下一条: ·[宋颖]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
   相关链接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马荣良]虚构与真实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古人如何过清明
·岁首就新 改火以春:山西人年俗中的“旺火”·[侯仰军]端午感念家国情
·[安介生]寒食节缘起与介休乡土地理新论·[裘錫圭]寒食与改火
·[陈泳超]寒食节起因新探·[张勃]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张勃]唐代以前寒食节的传播与变迁·[张勃]论官方与民间合力对寒食习俗的影响
·[景圣琪]“改火说”与唐代寒食诗的兴盛 ·[赵建民]千年飘香之寒食“醴酪”
·清明寒食文化节在介子推携母归隐之地绵山开幕·陈连山 施爱东:解读清明文化内涵
·[吴双]清明节前说“寒食”·[刘宗迪]从介子推作《龙蛇歌》谈寒食节的来历
·[侯思孟]中古世纪早期的寒食节·2009山西·介休中国清明(寒食)文化系列活动隆重启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