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吴晓东]伏羲女娲蛇尾蜴尾考
——兼谈嫦娥为什么也有尾巴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0 | 点击数:10631
 
 
        二、伏羲女娲蛇尾蜴尾之谜
 
  汉画像里的伏羲女娲形象,许多都与文献记载的“蛇身人首”“人身蛇尾”“人头蛇身”“蛇躯”等相符合,伏羲与女娲一般是两尾相交(图2),也有一部分并不交尾,只是两者并列。那为什么会出现蛇尾的形象以及交尾的组合呢?
 
 
  图2山东武氏祠汉代画像石刻
 
  “日”的读音演化十分复杂,有很多不同的路径,正如上文分析,其中有一条路径在演变的过程中,与“義”“我”的读音重合了,“我”又与“娲”的读義音重合,“”又变异为“羲”,人们便用“羲”“娲”这两个字来记录。人们将这两个名称合起来称呼,为羲娲[ji wo]或娲羲[wo ji]。恰巧,蛇曾经也读[ji],于是娲羲就成了娲蛇。又因委以禾为声旁,禾也曾经读[wo],所以娲蛇就被记录为委蛇。大家熟知“蛇”的读音为[ʂɤ](拼音记为she),但只要一查字典就会知道委蛇的“蛇”读[ji](拼音记为yi)。因为羲(義)義与蛇同音,所以娲羲(義)就具有了蛇的形象。
 
  《庄子》云:“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因“娲/委”来自“日”,与太阳有关,所以委蛇“紫衣而朱冠”,恰似红彤彤的太阳。又因主旱的太阳神与主雨的雷神是仇敌,故委蛇“恶闻雷车之声”。
 
  人们不仅将“羲”“娲”合称为娲羲,也反过来合称为羲娲。在古文献中提到一种叫延维的蛇,《山海经·海内经》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从名称的语音来看,“延维”当是羲娲[ji wo]的变异,延是[ji]的变异,维与上文说的委蛇之委同音,而委又是娲的变异。与委蛇一样,延维也遗留有太阳的红元素,表现在“衣紫衣,冠旃冠”。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委蛇、延维即伏羲女娲,此观点甚确。
 
  在文献中,只有记录伏羲女娲为人首蛇身的,但从汉画像来看,很多“蛇尾”还长有爪子,说明有的汉画像中的伏羲女娲不是蛇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羲/義不仅与蛇[ji]曾经同音,同样也与蜴同音,无论蜴在远古时候读音怎样,总之它在某一时期开始读成[ji],与羲[ji]同音,导致两者关联起来,这当是娲羲被想象成人身蜴尾的原因。在贵州荔波县的水族地区,发现了一本水书《连山易》(图3),其中的“易”就是用蜥蜴来表示的,可见同音造成的想象与替代最为直接。
 
  图3水书《连山易》
 
  有意思的是,蜥蜴这一名称的变化正好与“羲”的读音变化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即“ji—ɕi”。“蜴”与“蜥”都是指有四肢,尾巴很长,容易断,脚上有钩爪的一种动物,通称为四脚蛇。这种动物先叫[ji],记为蜴,后来语音变了,读作[ɕi],又记为蜥,所以蜥即蜴,也可合称为蜥蜴。伏羲的“羲”也是先读[ji],后来才变为读[ɕi]。所以无论读[ji]还是读[ɕi],都可以被想象为蜥蜴。汉画像中,有的伏羲女娲像不仅有尾巴,而且是有足有爪的,正是蜥蜴的形象
 
  (图4、图5),如下:
 
  图4贵州金沙伏羲女娲汉画像
 
  图5四川合江伏羲女娲汉画像
 
  有学者认为[j]声母的出现比较晚,在上古时期没有,这一观点不成立,胡先泽在《喻母考》一文中说:“《韩诗》及《毛诗郑笺》注音中,并不是所有喻母字都读为晓匣透邪等母,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读为喻母,没有异读,这种现象说明:喻母作为一个声母系统,在汉代,至少在汉代北方已经形成,它形成的时代,不晚于西汉。因此,认为古无喻母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目前,在研究上古音的时候,存在一个很大的理论错误,即构拟的上古音几乎都是从《切韵》往上推,而《切韵》是以晋代洛阳为主的一个地方的音,其他方言点的音收录很少。晋代时洛阳没有的音,显然不等同于其他地方当时没有,这是很浅显的一个道理,学术界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苦于找不到中古时期其他地区古音的材料,只好这样操作。所以,如今构拟出的上古音,并不是铁板一块,只是一种参考而已。
 
  分析了伏羲女娲蛇尾或蜥蜴尾形成的原因,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伏羲女娲交尾形状的形成。一般学者多认为这是因为伏羲女娲为夫妻,象征生殖,但这难以解释与伏羲女娲相关的延维、肥遗为什么不是交尾,而是一身两首,或一首两身。笔者认为依然需要从语音来解决这个问题。義乂上文已经分析,我、(义)是以为声旁,古乂音应相同或相近。甲骨文“”的形状很奇怪,像两条相交的蛇(图6乂)。《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丿从乀,相交。”
 
  上文已经说了,娲是从我变来的,羲是義从变来的,羲=義=我=娲=乂,原来读为[ŋjats]。这可能是造成伏羲女娲交尾形象的缘由:
 
  图6乂甲骨文与楷体的“乂”
 
  伏羲的名是羲,女娲的名是娲,两者合称羲娲[ji wo],变异为延维。延维蛇的特点是两首(图7),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认为延维即伏羲女娲早期的形态。另有一种“一首两身”的蛇叫肥遗(图8),《山海经·北山经》云:“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山海经·西山经》云“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肥遗”是“伏羲”的音变,在《山海经·山经》的成书时期,或许人们已经意识不到肥遗与伏羲的渊源关系,但我们从“见则天下大旱”这一句,还可看出一点太阳的影子,这就是为什么一条蛇的出现会造成旱灾的原因。“六足四翼”是对蜥蜴的描写,虽然现实中只有四足的蜥蜴,这或许只是一种夸张的描写。从这一描写我们还可以联系另一个与太阳有关的名称——帝江。很多学者都认为帝江的原型是太阳,它也是六足四翼,《山海经·西山经》云:“天山‧‧‧‧‧‧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延维一身两首与肥遗一首两身的形象,正乂好是字两种变相。
 
  图7延维
 
  图8肥遗
 
  由此可见,伏羲女娲不仅其蛇尾或蜥蜴尾形象的形成是因为与蛇[ji]、蜥蜴同音,而且交尾形象的形乂成也是因为与同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下一条: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的基本母题及文化意义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
·[陈泳超]近世民间信仰中的神话层累——从海盐神歌《伏羲王》到《三天三宝》·[梁奇 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张成福]从地方神灵到人文初祖·[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
·[吴晓东]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丁思瑶]民间叙事的跨文类表达
·[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霍志刚]韵文体伏羲神话与民间叙事丛内部的分工互动
·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
·[袁学骏]新乐伏羲祭典保护的重大意义及其科学性、全面性·[仵军智]关中西部乡村“母性神”信仰活动考察
·[田波]“人文初祖”考·[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张多]女娲神话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遗产化运动为中心·[张勃]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李祥林]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