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季中扬 高小康]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与价值重估
  作者:季中扬 高小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1 | 点击数:12559
 

      二、困境:一般艺术原理不足以阐释民间艺术

      考量民间艺术自身,似乎也“不够格”称为艺术。首先,自18世纪以来,人们已经默认真正的艺术应该是非功利的, 即以艺术本身为目的。正如戈蒂耶所言,“一件东西一旦变得有用, 就不再是美的了;一旦进入实际生活, 诗歌就变成了散文, 自由就变成了奴役。所有的艺术都是如此。艺术,是自由,是奢侈,是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充分发展。绘画、雕塑、音乐,都决不为任何目的服务”。由于底层社会的生产、生活分化程度比较低,民间艺术往往并非为了审美或艺术的目的而生产,而是依附于其他生产、生活的目的,混杂于百姓日用之中,其突出的特点是尚未从日常生活中分化、独立出来。且不说诸种民间工艺品如陶器、瓷器、木雕、虎头鞋,首先是为了日常使用才制作的,其审美价值仅仅是其实用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就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剪纸等所谓美的艺术的民间形态,也往往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 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拿民间音乐来说,很少将其纯粹作为音乐艺术, 仅仅是为了他人欣赏而表演的,如汉族地区广泛存在的唢呐班子,其实是丧事或喜事中民间礼仪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演奏要遵循世代相传的某些程式。舞蹈也不是想跳就跳的,如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秧歌舞,只是在春节闹社火的时候才跳,其目的也不是为了表演, 在这些集体活动中,根本就不区分观众和演员,所有人都融入其中。甚至剪纸也不是想剪就剪的,因为没有人会把它当做艺术品收藏,其存在仅仅是为了当下使用,如作为婚礼上的窗花,婚礼结束后就任凭风吹雨打、自然剥落,再也没有人觉得它多么美而特意多看一眼。由于民间艺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虽然包含一定程度的审美意识,但是,其审美意识尚未充分自觉,往往从属于其他目的。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间艺术集中产生于婚礼、丧礼、庙会、节日等人生、社会或自然发生转折的重要时刻,歌舞表演、美术装饰是为了建构超越日常生活的神圣空间,是为了获取对人生、社会,乃至天地万物的集体经验与文化认同,因此,其审美经验往往混同于宗教体验、道德体验,甚至生理体验之中。这也就是说,对于民间艺术来说,并不存在康德所谓的基于“纯粹美”的审美经验。

     其次,形式主义可以说是现代美学、艺术学的第一原理。康德指出,纯粹的审美鉴赏只关注对象的形式,席勒进而指出,“只有形式才能作用到人的整体,而相反地内容只能作用于个别的功能。内容不论怎样崇高和范畴广阔, 它只是有限地作用于心灵,而只有通过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自由。因此, 艺术大师的独特的艺术秘密就是在于,他要通过形式来消除素材”。然而, 考量民间艺术的审美方式与审美经验,我们发现民间艺术不仅缺乏形式冲动,即从审美对象中超越出来,仅仅观照对象的形式,相反,它往往沉溺于对象之中,与对象交融在一起, 尤其是民间表演艺术。不仅如此, 民间艺术甚至并不在意形式的完满与和谐。在民间造型艺术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仙佛神鬼的怪诞形象,在这些艺术形象中, 由于人们关注的是其所象征的宗教意义与道德内涵, 而不是形象本身,我们几乎看不到对审美维度的追求。黑格尔把这种象征型的艺术看作“艺术前的艺术”,“是过渡到真正艺术的准备阶段”。在民间表演艺术中, 一般都有相当多的即兴表演,尤其是那些集体歌舞活动, 甚至仅有基本程序, 完全没有固定的形式。就是那些已经分化出来,作为纯粹观赏对象的舞台化的民间表演艺术, 也往往会穿插大量游离其主题的插科打诨, 比如“山东琴书”讲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年同窗生活时, 不仅演绎出三年同床共枕,演唱者还问观众,“若是今天男女大学生同床三年,还会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吗?”观众则高声响应道, “恐怕三小时也撑不了!”众所周知,“梁祝”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但是,表演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艺术风格上应该保持一致性,只要能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他可以随意添加佐料,而观众似乎也并不在意这些佐料是否会破坏口味。事实上,民间艺术的受众也没有精纯的艺术口味。

      再次,如果说形式主义是现代美学、艺术学的第一原理,那么强调个性、独创性可以说是其第二原理,但是,民间艺术却并不看重个性与独创性。正如阿诺德•豪泽尔所言,民间艺术“不一定都是匿名的,但他们总是非个性化的。从某个观点看, 或在某个发展阶段上,它们可能是有创新因素的, 但它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创新”。民间艺人并非毫无个性意识,由于他们往往还生活在恪守着习俗与传统的文化空间中,他们并不觉得张扬个性有何意义,相反 在民间艺术领域,人们认为遵守传统与世代相传的程式, 以及表达群体的共同情感,其价值要远远高于个人的独创性。以剪纸为例, 绝大多数剪纸作品都是依据固有的纹样剪出来的,而这些纹样可能已经流传了好几代。又如民间音乐,一首小调甚至可以流传几百年,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人们并不崇尚创新。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人的个性与创造力是最为值得欣赏的,相反,他们通过对熟悉的传统与程式以及群体共同情感的辨认,可以产生一种审美认同感,获得高度的审美愉悦和满足。

      总而言之,民间艺术既不追求风格的独创性,又不具备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以及形式的完美性,以一般艺术原理所设定的价值尺度来看,其审美价值似乎无可称道。但是,撇开文化观念的偏见,仅仅从直观经验出发,而不是从某种艺术理论出发,我们不得不承认,民间艺术确实是“艺术”,其中甚至不乏伟大的艺术。王国维在论及元曲时说,元曲虽然“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 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但是,称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毫无疑问,王国维在元曲中发现了不同于经典艺术审美经验的另一种审美经验,由此认定元曲作为民间艺术同样不失为一种伟大的艺术。如果不考虑民间艺术审美经验与价值取向的特殊性,生硬地将一般艺术原理套用于民间艺术,也许难免出现这样一些情况:一是将具有整一性的民间艺术分割为音乐艺术、舞蹈艺术、造型艺术等形态,民间艺术被分门别类之后,获得了新的身份,却失去了民间性,无法再回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丧失了不断更新的源头活水,只能在舞台上、在博物馆中成为鉴赏与研究的对象;二是当把民间艺术从民俗活动中剥离出来之后,却发现这些“艺术”并不具有多少审美价值,就以“审美的目光”对其改造、提升,民间艺术被“美化”了,同时也被同质化了,失去了其本色。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回到人类审美经验的原点,探究民间艺术审美经验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阐发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季中扬]论地方戏的“再民间化”
下一条: ·[季中扬]论民间表演艺术的喜剧性审美经验及其文化功能
   相关链接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
·[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
·[菅丰 雷婷]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
·[邬梦茜]试析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八月举办
·[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村寨里的纸文明》首卷新书发布会在中国文联举行
·激发民间艺术创作的主动性与活力·法国民间艺术节:推动文化多样性 促进族群间交流
·[季中扬]“生生”美学与民间艺术·[季中扬]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马知遥]布老虎民间艺术调查手记·[雷婷]地方艺术中模仿的创造力
·“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结果揭晓·《十美图》里的风筝家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