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今天如何面向文化传统,传承开新?
  作者:记者 蒲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6 | 点击数:3298
 

  努力开显文艺评论的“汉语性”

  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的主题是“文艺评论与中华文艺的创新发展”。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当下中国文艺以及文艺评论的发展,应该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信、自省与自强,活化传统,创建出基于中国经验之上的文艺发展体系,为解决人类精神世界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呼吁,充分尊重并发扬传统资源,努力开显文艺评论的“汉语性”。他解释道,所谓“汉语性”不仅指传统文艺批评皆用汉语书写,故需符合汉语的逻辑与规范;也不仅指今天的文艺批评应当在批评的用语与方式上更多顾及传统趣味,体现传统的格调与意境,而是想从根本上指出,中国人对于文艺的实验与知觉,从来都基于主体活泼的生命体验,其目标既在明道与增德,也在养性与怡情,并且有时增广道艺与涵养德性两者很难分开。

  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传统戏剧表现,生旦净末丑及其喜怒哀乐的表现均有一定之规;书法中指法讲厌押钩格抵,运法讲落起走住叠围回藏;绘画中有画谱画传;诗歌创作强调缀章、属对、调声与病累等程式讲究。汪涌豪列举出以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程式表现,他指出,面对层层形式因构成的传统负累,今人的创作能否回到古人真正的初心、回到传统真正的根本,确保创作能真正具有中国趣味与风格才是重要的前提。

  “中国人谈艺论文,从来以主客交感的形象为基础,以不脱经验的感性媒介传达超验的审美体验,既浓缩和凝练了一己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觉解,又充满着能动性与生命力,决然可成为人类艺术批评话语系统中独到的一极。”在汪涌豪看来,开显文艺评论特有的“汉语性”,其实也就是特有的“人文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对当代中国人的文艺创造有根本性的规范意义,对人类整体性的艺术创造也能发挥、实际上已经发挥过极为有效的影响。

  中国学派的戏剧分析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戏剧是想象的艺术,在中国古典戏剧中,明台可昼可夜,空台上天下地,三尺舞台,演尽世间悲欢离合。在当代社会,如何体会中国戏剧戏之所在呢?

  香港艺发局委员及艺术评论组主席卢伟力一直以来在中西文化语境中思考中国古典戏剧的“核心”。他认为,中国古典戏剧所创造的意境,跟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音乐、中国建筑等等艺术甚有相通之处。但戏之为戏,并非单单是艺术家心灵所创造的生命感觉和情绪,戏剧必须要落实到一定的意志、行动、故事情节和生命处境来,因而就涉及人物与环境的互动,涉及戏剧框架的建立。

  他进而比较中西方戏剧:传统西方戏剧学的核心是行动。不过,中国人却少用“行动”,而用“事”“关目”“情”“趣”“味”等来分析戏剧。中国古典戏剧在角色对人生、对世情、对命运有所体认之后、在角色肉身已毁灭之后,戏剧行动仍然继续,因而一些形上的生命形态(例如鬼魂)就被创造出来,以疏解不公义。比如,元杂剧的“悲剧节奏”有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结构:苦难-回应-体认-升华。这些结构也许对未受过中国戏剧训练的西方人是较陌生的,但其内在形式也反映了人性的崇高。

  中国戏剧批评如何分析中国戏剧,而且能够调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呢?卢伟力认为“意象”是一个很好的中介,因为意象普遍存在于东西方,作家运用意象,表达难于言表的复杂思想,古已有之。在中国,意(意思)、言(表达)、象(意象)是一个概念的三面。它们虽然看来有点含混,关系却不复杂。读者或听众首先接收的是作者的言,从而得象,继而得作者之意。因此中国意象学派有说法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中国现代戏剧在东西方交汇的文化氛围下,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过程中,可能性很多。中国学派的戏剧分析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卢伟力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7年9月4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调查]环保与非遗:700年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厂全部关闭
下一条: ·[汪欣]若非乡土,如何非遗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彭恒礼]煤炭、老君与戏剧·[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
·[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李琰]“回文锦”在“织锦回文”戏曲中的样态与功能·[徐洪绕]浅谈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保护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
·《中国戏曲志·澳门卷》·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