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田雄 曹锦清]“事件团结”与村庄生活共同体再造——基于一起乡村事件的实证分析
  作者:田雄 曹锦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23 | 点击数:4922
 

       二、地方故事与曲折情节

       义村是一个自然村,与礼村组成一个行政村,距省会100公里。全村三大姓,80户左右,400余人。除少数在外包工程、跑物流和开餐馆之外,大部分年轻人在西安、深圳等地常年以打工为主,约占全村总人口的50%。随着他们流动范围的扩大,全村仅是外地媳妇就来自湖南、台湾等8个省。因学校撤并,孩童随父母在外上学后,留守人口以老人和部分妇女为主,农闲时节他们以打麻将为主。2006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义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全村近90%以上农户建了新房,10多人已在省会等地购置房产。可见,由于村民出外打工、通婚半径扩大和教育政策等因素影响,义村呈现出开放流动的状态。外出村民忙于生计,自然无心关注通水、架线等村庄集体工程,留守的村民也是消极出工或不出工。正如在职攻读某高校博士学位的村民天鸣所言,“村民精神文化相当匮乏,集体意识淡薄,人心都是散的”。

       2015年11月中旬,天鸣偶然在熊培云的书中读到: “村民晒场上的那棵老树有几十米高,不仅在我孩提时代给了我昂扬挺拔的斗志,同样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几百年历史”[17]。可就这样一棵被作者赋予极高意义的树后来竟然被连根刨出贩卖到了城市。在天鸣看来,名校毕业且从事传媒工作的熊培云以他的影响力保护这棵树应该不难,但事后只是无用的痛惜。由此,天鸣想到义村有两棵近200 年的皂荚树和槐树之前险些也被村干部卖给树贩子。据村民讲,清末同治回乱事件后[18],全村的房屋毁于战火,经济发展倒退数十年,村民被迫修筑土堡,在堡内掘地挖窑洞居住,后来村民常称土堡为老城。村民在老城东门口和东南角分别栽植了皂荚树和槐树,后来,这两棵树下成了休闲纳凉和集聚议事的场所。1980年代村民建房后陆续搬离老城。1995年,老城被平整为耕地,只留下了见证义村近200年历史的这两棵古树。鉴于熊培云家乡的古树未能保护的教训,天鸣觉得与其事后哀叹,不如立即行动。通过为古树立碑,趁机借村民春节回家之际举办纪念活动,以此激发他们关注自己切身利益,参与村庄建设的集体意识,这都将可能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此想法后,天鸣考虑如何动员更多的村民从参与村集体立碑护树行动开始。

      ( 一) 微信群空间的年轻村民动员

       2015年11月28日晚,天鸣将立碑护树的想法与几个同龄村民提前电话商量后,在义村微信群里正式公开,但他并未表明立碑的直接目的是保护古树,因为村长的儿子也在群里,而村长与自己又是门挨门的邻居。提前电话联系好的几个年轻人立即围绕此话题开始烘托气氛: “我们生在老城,长在老城,在里面放牛、割草、烤火,在城门口爬皂荚树。这事是几代人的好事,说干咱就干”。这些提议得到了大部分年轻人的认可。12月3日晚,天鸣拟定的方案公布在微信群里让大家提建议。他写到: “村穷人心散,平时没人气,文化活动少,生活没盼头,村民乡土意识淡。为凝人心,聚民力,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欢欢喜喜过春节,和和美美过日子,因此集资立碑纪念”。同时,他将活动主题拟定为“根植乡土同心成城”,意思是村民要像两棵老树一样扎根在这片故土上,村民团结起来要像老城城墙一样厚重坚实。针对村民认为村集体账务存在问题这一事实,他提出“团结、民主、公开”等原则,承诺所有账目都公开,希望对村民的思想意识有刺激作用,借此让他们学会如何合作、参与和监督,也确保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信任。上述几项提议都得到了群里的村民明确认可或默许。

      ( 二) 现实空间内的村庄成员组织

      社会动员的核心是情感动员。当情感、心理被调动到临界点时,行动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19]。年轻人对方案认可后,12月4日晚,天鸣趁热打铁,在微信群里带头捐了200元⑤。随后就有13人将微信红包发给了天鸣,他将每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及时公布在群里。鉴于立碑是全村人都应知道的大事,天鸣让村民相互告知,并请在西安工作的云风回村里具体协调此事。云风联系到在外省工作的同族叔叔俊明,他对此热情很高,捐资并作《古树赋》一篇。皂荚树下的主碑正面题写“根植乡土同心成城”八个字,背面撰写村史和立碑目的,《古树赋》则刻在槐树下的副碑上。天鸣在村民们逐渐表示支持后,他让云风拜访村长商量此事,请村民富明和生利担任大工并牵头负责施工,请老书记和村民组长牵头负责动员其他村民。其中,由老书记负责收取村民现金捐款和支出,组长负责统计村民出劳情况、采购施工材料以及组织锣鼓队和秧歌队排练节目。在村民陆续捐款的同时,天鸣在网上定制了不同的纪念品,全部印上“根植乡土同心成城”和“立碑纪念”等字样,以此表明立碑护树是值得纪念的大事,而参与的村民更值得肯定和激励。

      (三) 立碑施工过程的几度曲折

      12月18日,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皂荚树下动土后不久就发生了激烈争吵。富明想把皂荚树的保护圈扩大,生利说要按村长的原计划进行。其实,对村长曾打算卖树以及对外私自承包土地的这些行为本来就不满的富明心有怨气。天鸣经半个多小时电话调解后施工才得以继续进行。当天,云风和两个村民去县城定制纪念碑,他们认为雕刻祥龙的主碑大气,而且有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文化象征。在群里征求村民意见时,村长儿子明确反对,他们家人都是基督徒,而基督教和龙之间是冲突的,因此不得不重新选碑。12 月23 日,短短六天后两棵树的围墙施工就已结束。为绿化通往古树的道路两边,年轻人要去被承包出去的村集体土地上的苗圃挖树苗。他们认为村长对外承包土地村民并不知情,且数十万承包款不知去向。“趁做绿化的借口把事情弄大,就算是公安局来人也不怕”。因参与施工的村民组长负责看护苗圃,他提前将消息告诉了村长,村长到别的村把树苗拉回来才算暂时平息。

      (四) 国家基层干部的承诺与失信

       没有村干部以及基层政府支持,仅靠村民自发力量进行村庄建设将会面临很多困难。鉴于此,12月15日,天鸣在村民们基本支持后和村长就立碑事情第一次电话联系。村长当即表示大力支持,立碑施工费由他负责解决。当施工结束后费用超支6000元时,天鸣电话联系村长,村长一改最初的承诺,说村里没钱,他再想办法,后来也就不了了之。2016年1月6日,村支书表示愿意代表村集体承担2万元费用。天鸣认为,村支部书记表态意义非凡,这表明立碑不仅是村民在自发行动,还有执政党的最基层组织也在行动,共同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但经过三次联系后,村支书干脆说下面村里的事他不参与了⑥。1 月21日,纪念碑运回义村。当晚,村民组长和生利发现碑上竟没有村长名字,他们立即电话联系天鸣。“村长第一天确实是来过工地现场的,而且是他联系的推土机。再说村长和你也是邻居,村长的儿子和你们关系都不错。如果回来看到碑上没他爸的名字,也不好看”。天鸣勉强同意后,他们趁天黑补刻上村长的名字。次日立碑时,几个年轻人发现“时任村长× × ×”单独成列的几个字后,非常愤慨: “寒冬腊月大家出了这么多力,这事就是给村干部干的,卖地那么多钱,一分钱都没出,我们都被利用了”。他们甚至当场要砸毁石碑,想把长期对村长的不满转而发泄到此事上。现场其他人极力劝说后,他们扬长而去,表示再也不参与村里的事情。为确保纪念活动照常进行,天鸣分别给几个愤怒的年轻人打电话: “立碑的事情是我们自己的事。村集体账务问题暂时不好解决,这事要慢慢来。先确保立碑纪念活动顺利,让咱们年轻人团结起来更重要”。

       为消除外界误以为立碑是由村干部发起且成为他们向上表明自己治村的政绩,也为扩大村民自发建设家乡的影响力,1月31日,天鸣选择距春节7天时,借助全县微信公众号发布了立碑的目的和过程,得到本县乃至邻县民众和许多高校学生的关注。天鸣在协调村内矛盾的同时,仍在外争取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包括向以弘扬蓝田吕氏兄弟乡村治理思想的某公司和县文化局等部门寻求帮助,都无果而终。最后,天鸣、云风等四人每人补捐1200元,而村里绝大部分人捐了100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程莹]“我们的传统是非常现代的传统”: 解读非洲文本的另类方式
下一条: ·[杜靖]文献与田野间的双向阅读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李莹]民俗主义、新媒介与类民俗·[王杰文]新媒介环境下的日常生活
·[孙岩]新媒介时代赫哲族文化传承方式的现代转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