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潘年英] 击鼓说话——从一个奇特的“寻亲”案例看鼓与苗族的文化认同
  作者:潘年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26 | 点击数:4188
 
 
  另外一位署名panboonline的湘西网友也见证了当时的场面——
 
  在德夯苗寨,湘西苗族同胞用最隆重的礼节迎接了这些流淌着湖南血脉的贵州苗胞。热情的拦门歌,瞬间缩短了彼此的距离,语言是那么的相近,交流起来几乎没有太多的障碍,而醇香的米酒更是让这些豪爽的苗家汉子体会到了回家的温暖。一路欢声笑语,一路亲切攀谈,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一句句亲切的苗语,让大家完全感觉不到初次见面的陌生。
 
  丰盛的苗家菜,一心一意的草米茶,歌三旬、酒三旬,碗碗都是苗家情,特别的礼物,让大家忘记了拘束,更多的恐怕是一百多年后回到家乡感受到的家乡亲人的热情。[4]
 
 
  在这里,我们看到,为了使得“寻亲”活动真正得以顺利和圆满进行,达到真正的“寻亲”目的,无论是组织者《潇湘晨报》,还是东道主湘西南太村民,都极力通过苗族各种传统礼仪,来欢迎远方的亲人,但是,真正使得双方情感达到高度融洽的,还是双方鼓王的表演——
 
  湘西苗鼓王,遭遇黔东南苗鼓王。屋外雨下个没停,唱完苗歌,摆王“红苗”代表、黔东南苗鼓王龙今才主动提出要为乡亲们打一手鼓。
 
  找来一面刚才迎客用的小鼓。鼓小不要紧,鼓槌太小需更换,临时用木棒削了两根鼓槌,递给龙今才。鼓没地方挂。龙今才上次在摆王表演,鼓挂在污讲小学操场的篮球架上,今天原本也安排去操场,因为下雨没成。最后只得挂在一个年轻人的脖子上,龙今才打时,那人脸上表情出现丰富的变化。
 
  龙不断跳腾,可能由于鼓太小,也可能因为激动,鼓槌老是掉在地上,引来一阵欢笑。龙的才华三天后在德夯苗寨和湘西几大苗鼓王交流时,才大显身手,那里的鼓很大,龙要求扯掉蒙在鼓槌上的红布,进行了一场原汁原味的表演,第四代苗鼓王龙菊献称,前辈的鼓艺值得学习。
 
 
  起初龙今才打时,摆王年轻的巫师石山华敲边,不觉间换了一个女子,后来那女子竟然上来打起鼓来了,她叫石老满,从身段及表演动作完全看不出有76岁。石一边用一只手敲击,一边用另一只手做动作,娴熟雅致,让人惊叹。南太村巫师吴通文上来露的一手,动作神秘变幻。
 
  相比之下,南太村的打法较龙今才要柔缓,动作也不及后者跳腾、节奏感强,像一点点落在人心上。最后吴老满出来打的一手,不用鼓槌,全凭双手,一手敲鼓,一手配合全身扮插秧、扯胡子、戴耳环等姿势,动作调皮活泼,就优美而言,可谓极致。
 
  《潇湘晨报》的另外一位摄影记者马金辉不仅为我提供了那次打鼓的精彩画面,而且为我详细描述了那次打鼓的过程,他说,刚开始,大家都感到有些陌生,当地人无论怎样热情,来自月亮山的苗族“寻亲”代表都始终感觉有些隔膜,直到双方鼓王打鼓场面的出现,才把认亲的气氛推向高潮。
 
  其次,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点,就是月亮山“红苗”派出去“寻亲”的6位代表,虽然每个人看上去都很普通平常,貌不惊人,但其实个个都身怀绝技,龙今才是黔东南的鼓王,吴金土是当地寨老,石山华是年轻巫师……我至今记得那天从月亮山下山到水尾乡时我跟他们一路同行的情景,龙今才和吴金土都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刚开始我们都很担心他们能否跟得上队伍,结果,走了大约五分之一的路程,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全部都落伍了,那些老人已经远远把我们抛在后面。而且,我当时看到他们身上除了随身带一个小小包袱外,几乎都没有再带上别的任何物件,比如芦笙呀,家谱呀之类,所以我当时很担心他们到了湘西之后该如何来认亲,我没想到他们的“秘密武器”都是深藏在大脑里的,他们不仅可以讲出跟湘西苗族一样的语言,唱出湘西苗族一样的古歌,念出跟湘西苗族一样的共同的祖先名字,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打出了与湘西苗族一样精彩的鼓点。
 
  三 结论
 
  1.鼓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多重文化意义。尤其在湘西苗族社会生活中,鼓文化几乎无处不在,或用于军事,或用于巫术,或用于娱乐,其广泛运用于苗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鼓对于苗族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2.在语言日渐消失和变异,古歌的传承也面临巨大危机,其他苗族传统文化日益被现代文化取代的语境下,鼓文化在当代苗族文化中担当着更加突出而重要的角色——不能想象,失去了鼓文化的湘西苗族,还可能将以怎样的文化符号来实现民族情感的认同。
 
  注:文中图片摄影为《潇湘晨报》记者马金辉。
 
  注释
 
  [1]薛小林:《去看看他们,那些150年前从湖南迁去的红苗》,《潇湘晨报》2008年3月2日A08版;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065234&PostID=12872488;薛小林:《穿过“月亮”和“太阳”,回到她身边》,见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065234&PostID=13579176。
 
  [2]潘年英:《乌讲三日》,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5fb86010092ex.html;潘年英:《去乌席的路上》,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5fb860100938h.html。
 
  [3]薛小林:《穿过“月亮”和“太阳”,回到她身边》,见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065234&PostID=13579176。
 
  [4]贵州榕江摆王寨苗胞湘西寻根:月亮山深处迁徙红苗圆一个九代人的回家梦,见http://panboonline.blog.hexun.com/18625261_d.html.
 
  原文载于龚迎春、邓联繁主编《世界鼓舞鼓舞世界——吉首鼓文化节高峰论坛文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覃延佳]做田野如何成为更好的交谈者
下一条: ·[何明 张雪松]城市空间再生产的类型与逻辑
   相关链接
·[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石寿贵 石维刚]浅谈苗族的赶秋节文化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肖远平 奉振]苗族民间故事善恶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林继富 彭书跃]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吴照辉]高排苗族婚俗调查与探讨·[石维刚 龙宗清]湘西苗族舞狮传承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何泠静]艺术人类学视域下明尼苏达州苗族艺术形式的变迁·[陈沛照]从民间仪式到文化展演
·龙仙艳:《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一个美国人与三语版《苗族史诗》的故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