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岳永逸]妙峰山的光
——《行香走会:北京香会的谱系与生态》序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28 | 点击数:5750
 

  承蒙青仁不弃,笔者有幸先睹书稿。掩卷长思,在妙峰山、香会以及中国“乡土宗教”和北京日常生活的研究史上,本书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本书开篇旗帜鲜明地对前贤质疑的大胆。以其精细的观察、严谨的梳理和得体的分析,纵然不能说本书给读者呈现了“另一个”妙峰山,说给读者呈现了当代北京香会真实的日常赛局图景、生态则毫不为过。另外,本书没有继续片面地将香会神圣化,而是将其还归到日常生活,更加注重香会在家户内外的“行香走会”和“行香走会”时以个体人为中心的艰辛、喜乐,当然还有权谋与小心思。学者惯常关注和建构的“朝山进香”不再是主体,仅仅是本书研究的一个部分,甚或说背景。

  虽然不乏浪漫主义的温情和理性主义的执着,顾颉刚关注妙峰山,却是因为他希望借自己的创举,引起同道对民间社会、民间文化、民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正视,而非以先入为主的偏见和居高临下的傲慢对民众、民间、庙会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甚或一棒子打死。就这个层面而言,智识阶层随后的反响与回应,说明顾颉刚对于首先被命名为“迷信”的庙会的意识形态再建构是成功的。吴效群关于妙峰山的写作似乎不是刻意修正或引导某种意识形态,但他却是在既定的国家与社会这一二元对立的认知框架下,进行自己的学术生产,同样是另一种自上而下的俯视。他竭力勾画妙峰山香会的全景,但并未深入组成香会的寻常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展现别有洞天也大相径庭的行动主体的个性与心性。作为妙峰山庙会的参与主体和显像的香会被典型化、抽象化、片面化,有了整齐如一的行为与心智。这或者也是其专著竭力强调“抢洋斗胜,耗材买脸”的香会朝山进香规矩、讲究的原因之一。

  与上述二位方家不同,直接用强调动作的“行香走会”这句俗语而非“妙峰山”作为书之正题,表明了青仁的立场和站位的不同。在相当意义上,他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建构与俯视,也未再和诸多前人一样去装饰、层累、堆砌妙峰山,从而追加这座圣山早已高耸的“箭垛”。对现实世界中妙峰山这座圣山和这座在学科史中散发着光晕的学术圣山朝拜心性的背离,使得该书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离散的叛逆心态。因此,多次跟着不同香会、香客、游客前往金顶朝山进香的青仁未将自己留守、困守在妙峰山山上,而是更在意在妙峰山下的香会为什么“聚”,如何“聚”,聚起来之后干什么,怎样干;更在意把儿头、会众及其家人在人前人后的言与行。于是,在直面昔日首先被他者神圣化、标准化的行动者本身琐屑的日常生活之后,青仁看到了香会之间的差异性,看到了一个香会内部或急或缓的胎动、心跳以及痉挛。自然而然,书的副题也就成为饱含焦灼情感的“香会的谱系与生态”。

  青仁是万建中教授的高足。他直面日常生活中的香会,以此为题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而修订成专书却与笔者有些关联。2010年4月下旬,当我们一道从苍岩山调查回来时,笔者分派给了当时还在攻读硕士学位的青仁一个新的任务:前往参加妙峰山庙会,写出一篇当年香会朝山进香的实录。交给他这个任务原因有二:一是在近半个月的苍岩山调查中,来自湖南乡村的他表现出了对田野调查浓厚的兴趣,并有着快速进入田野的能力;二是这篇关于妙峰山香会朝山进香的实录是笔者要结项的课题“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所必须的。也正是因为该课题,笔者注意到了香会、香客山下的活动与山上的活动同等重要,山上与山下相向而行的互动,香客的个体差异和香会的异质多元等多个问题。这些基本的理念熔铸到了后来成书的《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之中。

  当年,在笔者的推介下,青仁很快联系上朝阳区的太平同乐秧歌圣会,并与之随行,参加了当年的妙峰山庙会。在妙峰山庙会结束后不到一月,青仁就写出了一篇平铺直叙却是可圈可点的近两万字的调查报告。在出发调查之前,笔者叮嘱青仁,睁大眼睛看,张开耳朵听,将所见到的、听到和感受到的“裸写”出来就行。换言之,青仁是没有思想包袱而“赤条条”地进入香会世界的,去做一件他自己愿意也喜欢的事情。他的进入,首先并不是为了要建构或使用某种理论,更非为某种意识形态建构服务,而是直观地敞开心扉的感受。在此意义上,青仁进入妙峰山、进入香会明显有别于前辈顾颉刚和吴效群,反而是类似于奉宽,首先是“行”与“走”。比奉宽更进一步的是,走进香会的青仁又不时将自己置身事外,走出来,而且是反反复复地进进出出。在香会内外,青仁自如地进行着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角色转型,移步换形,又叠加一处。

  当他因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而展开长期的田野调查时,在2011和2012年,作为师友,笔者有幸先后随他前往朝阳和丰台,参加了两个把儿头家中的白事和红事。在这些红白局的现场,与主家的亲友一样,尚在读书的青仁自然地随份子送礼,与每一个前来走局的把儿头亲热地打招呼,聊家常。在丰台的红局,笔者看到了在前来走局的亲友同乐清茶圣会茶棚内显眼的位置悬挂着青仁捐赠的旌旗。无论老少,相互扶持抑或暗箱拆台,把儿头们都将青仁视为知己。这让笔者很是钦佩!做田野调查的人都知道,一旦某一部分合作者将自己视为他们的“自己人”,再要想进入与之对立或有着隔阂的群体就很是困难,甚或不可能。然而,这些障碍、阻隔对青仁似乎都不存在。因此,直接征引当事人相互之间面对面与背靠背的是非评说,青仁巧妙地再现了一个香会内部和不同香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苗族:顺着日落的方向走
下一条: ·[盖琪]网络文艺的主流化与新格局
   相关链接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张青仁]节日日常化与日常节日化:当代中国的节日生态
·[张青仁]民族民粹主义与民俗学的浮沉·[刘贺娟]妙峰山庙会中民俗体育文化展演的视觉表达研究
·[林海聪]妙峰山庙会的视觉表达·[张青仁]殖民主义遗迹与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人的“反遗产化”运动
·[苗大雷]走进日常生活的妙峰山香会组织研究·[张青仁]从妙峰山到恰帕斯:我在边缘看中心
·[高丙中]妙峰山庙会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表征·[张青仁] 公共祭祀与家庭祭祀
·[张青仁]结社的断裂与重建·[李俊领]“迷信”,还是民俗:如何看待中国民间的信仰礼俗?
·[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陈泳超]陌生的田野
·[张青仁]中国社会结构对民间信仰实践的影响·[吴效群]文化的冲突与较量
·第二十一届妙峰山庙会将于5月10日开幕 ·传承百年民俗 聚首廿载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香道规则·[乌丙安]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