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乌丙安:让传统工艺“无孔不入”地走进现代生活才是振兴之道
  作者:张淅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5 | 点击数:3940
 

  传统和现代、工艺和生活,都不可对立。工艺不用说了,吃饭都要有工艺的,我的奶奶、妈妈做菜就不是手艺吗?我不是传承人,但是我做的饺子馅不比别人做的差,这不是手艺吗?这都是传承下来的。离了工艺就没有生活,我认为自古以来,原始社会开始出现文化,人类的文化生态手艺就在,只要人类的两只手始终保持这个状态,而没有退化,我们的手艺绝对不会丢,手艺不可能消失,这是血肉相连的。因此现代与传统应该是亲上加亲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未来我们想建造出一条繁荣的、振兴的新路,必须把这两个被看成对立的概念调整过来,形成新型的生活与工艺之间的关系。当前最麻烦的问题不是工艺、生活的问题,而是解决传统和现代的问题。

  第二要考虑传统对现代生活的贴近和切入。这是要对广大传承人说的话,现在该说说你们和我要共同研究的课题。传统工艺带着新传承人以及他的群体,当年我们最早讨论传承人定义的时候,并没有作为称号来做,而是指整个拥有者,非遗项目的拥有者都应该是传承人,后来才加了代表性。其实不是说只有代表性传承人,而是更大的代表传承人的人群,整个行业、整个手艺都是成群的,现在我们不断扩大这个群,这个群不是为我们扩大的。而是原来就存在着传统社会,存在着转型期社会中,并蕴藏在民间。我们国家的传承人不是就几千人,是成千上万或者是几十万。对于传承人群体,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情况,他们的手艺非常精湛、无可挑剔,一些艺术家都没法靠上去,很多传承人都是基层的,他们的传统再深,但是对于现代生活很陌生。所以现在需要补充的不是技艺,而是如何让他们进入现代生活。要想让手艺、工艺进入现代生活,首先是传承人必须进入现代生活。进入现代生活的传承人凤毛麟角,但是一旦进入就会成功,比如说在座的吴元新大师,这是我很尊敬的一位传承人,他现在的展览在伦敦打响。最重要的是吴元新大师自己进入现代生活,他的传承人培训团队是按照现代意识处理的,是传统的师承和祖传相结合,不过主要的骨干的还是祖传,按照传统规则来做。在整个传承过程中,工艺传承了、方式方法和教学传承了,有各种手段都是按现代的方法做的,做得很有成效。我今年和他见面就讲,现在最重要的是全面熟悉精神物质的需求和精神审美需求。现代化就是现代生活吗?不一定,现代化不是欧化、西化,我们应该研究这个,我们共同进入现代生活。我自己有体会,88岁的我能做动漫,不敢叫好,但是比一比还可以,微信里也有三个大微信圈,中美一个、中英一个,中德一个,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必须进入,从天猫上买沙琪玛是什么概念?通过天猫买满族古老的食品沙琪玛,我打开包装掰了一块吃,是满族的,但是有创新了,沙琪玛也变味了。这难道不是现代吗?这就是现代。你还想吃军阀时代我小时候吃的沙琪玛吗?已经不是那个味了。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我们传承人的队伍要进入现代生活,要有这个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手艺本身要有振兴,在保证它最好、最精华绝活的基础上,必须得保护,这是《非遗法》规定的,也是我们自觉应该做的。保护是前提,但保护好了做什么呢?要为现代生活需要。在几个大学的培训基地,我跟教授们说不要拿德国的什么素描、法国的什么印象派去给传承人讲,他可以开眼界,但是不等于把这个学起来,学出来就四不像了,因为他们的很多技巧超过教授,包括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教授。

文章原载《大众网》2016-10-10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下一条: ·共享单车照出的种种怪象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