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范晶晶]印度教神话的魅力
  作者:范晶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29 | 点击数:3424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上文提到的译名处理。在《广林奥义书》里,当被问到有多少天神时,Yājnavalkya回答说有3亿3千万。虽然这段话不能拘泥于字面解释,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印度的天神之多。名目浩繁的神,各有化身与分身,关于他们的传说又往往不止一个版本,名号的拼写也时有变异。如何翻译诸神的各种名号?这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第一个原则是遵循传统、尽量从众。有些天神在古代的佛经里已有过介绍,如梵天、大自在天,这类便尽量沿袭古译。但其中有些译名,如乌摩天后(Umā),则改为在现代出版物中更常见的“乌玛”。有些天神在古代很少介绍,在现代汉语中译名又不一致,则采取相对常见、简便的译法,如战神Skanda译为室建陀,而非塞犍陀。第二个原则是尽量义译。对于习惯了汉语的表意性的中文读者来说,有意义的名字更容易记忆。另外,汉语中的同音字太多,音译容易造成混乱。不过,为了兼顾已经介绍到汉语中的音译名,可能时将义译、音译一并列出,并将音译放在前面,方便读者查找。如杜尔迦与难近母、须羯哩婆与妙项。在文中第一次出现的诸神名号,都会附梵语原文,书后也有详细的神名索引表,方便读者查找。不过,原书的索引词条为梵语,考虑到国内读者的需求,译稿的索引词条变为汉语,并且有所增删。希望将来条件成熟时能编一册《印度神名表》,统一对诸神名号的翻译,便于后来的研究者。

  其次,由于这本书面向的读者群很广,既有专业性,也具普及性,故而在叙事上有些不够严谨的地方。例如,书中提到了行星神与恒星神,提到了地球的自转,是以现代的概念去规范古代的思想。这类问题,有的在文中以译者注的形式明确指出,有些笔误之处随文更正。总体来看,瑕不掩瑜,无损于这本书的参考价值。

  著名的印度学家海因里希·茨默在其《印度艺术与文明中的神话与象征》一书结尾讲了一个犹太故事。家住克拉考的拉比埃斯克三次做梦,梦中被敦促前往波西米亚的布拉格寻宝,宝藏就埋在通往王宫的大桥桥底。他来到梦中的目的地,但由于桥上有守卫,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每天都去桥边,徘徊至日落。终于,守卫长被这位老人的毅力打动,前来询问情况。当他得知拉比的梦境后,大笑起来:我也做过同样的梦,敦促我去克拉考寻宝,宝藏被埋在犹太拉比埃斯克家的炉窖后边的角落里,但我却不会因为虚幻的梦境而徒然跋涉!拉比听完守卫长的这番话,深深向他鞠躬,回家后立刻挖掘炉窖后的那块地,寻得宝藏,结束了自己贫穷凄惨的生活。茨默认为,这则故事的寓意在于:真正的宝藏不在远方,而在我们内心最深处;但只有走过虔诚漫长的旅程、得到异域陌生人的点拨,才能了悟内心声音的真实涵义。对我们而言,印度文化或许就象征着异域的陌生人,经由其映照点拨,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2016年06月08日 18 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徐美洁]拿什么来填地域差别的“坑”
下一条: ·陈建文:开拓当代民间文学学术研究新境界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