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士闪]“顺水推舟”: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忘却乡土本位
  作者:张士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30 | 点击数:3343
 

  三、自上而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顺水推舟,而非逆水行舟纵观整个20世纪,来自国家政府的强势介入对原有的乡土生态造成了强烈的“扭转”,但这种“扭转”并非自今日始。传承乡土传统的民众个体及民间组织,往往会有条件地选择与政府合作,将之视作改善自身生存的契机。为适应即时政治需求而形成的“新传统”,或许代表了乡土文化的一层外壳,凸显的是乡土传统的坚韧的适存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既有的乡村生活应该扮演“顺水推舟”的角色,而非“牛不喝水强按头”式的“逆水行舟”。

  近年来,村落中青壮年长期向城市的涌动和迁居(“去村落化”或“城镇化”),与村落生活的城市化转变(“在地城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来自国家政策的对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所有社会阶层特别是农民群体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农民“上楼”变为市民,在获得一定生活便利、享受到当代文明福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速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农民面临着劳作模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变化,以他们为主体所组成的大量新型社区,其组织过程和文化建设等成为重要问题。如果各方利益的协调是稳定的,将形成有序的过渡,正在经历阵痛与撕裂的乡土传统将在调适中相对顺畅地延续或重构。如果没有合理的过渡设计,来自外部世界的改造压力过强过急,村落共同体的原有组织体系极易崩溃,村民的价值观、宇宙观就容易发生断裂。毋庸讳言,处于转型期的村落社会是脆弱的,积压已久、交织错杂的矛盾一旦触发,就容易产生极端行为,最终将由整个社会付出高额代价。

  结语:就目前来看,城镇化问题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的实现,业已达成基本共识,而关于“人的城镇化”如何通过新型社区的组织确立和文化建设得以具体落实,却远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顶层设计,使村落在面临全球化、城市化的多元转型的时候,激发其内部活力尤其是自身适变能力,乃是其中的关键。笔者认为,在当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如下方面值得特别注意:

  其一,消除对村落文化的偏见与误解。长期以来,我们对以村落为基本单元的乡土文化有一种偏见。如“三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等,一直被当作胸无大志、封闭保守的农民落后文化的象征;在国家叙事层面,则有“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类似表达,备受肯定;在文人精英的叙事层面,“归园田居”、“小桥流水人家”更是代表了一种风雅超逸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细细体味,“三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无非是体现了农民对其生活家园的归属感、幸福感,代表了乡土文化主体的一种自足感和对和谐乡土社区的追求。

  其二,正视村落危机,努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培塑农民对其乡土社区的文化认同,激发其对本乡本土的热爱与面向未来发展的规划热情,使乡土社区焕发内在活力。在传统的村落社会中,往往是以小农家户为单元过日子,各自寻找自家生活的独特滋味,现在则弥漫着一种相互竞争的氛围,而且这种竞争往往简单地指向几种可视化的物质攀比。村民对于乡土家园的归属感趋于淡化,文化创造力日益消弱,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渐降低,并对外部世界形成了一种经济依赖、文化依赖,甚至只是虚拟中的网络信息依赖。目前乡村中日益增多、数量庞巨的“网迷”、“电视迷”,便是其表征之一。试想,当农民的生命活力与梦想都与外出打工所在的城市相联系,他们的血汗洒在一个既不被对方所接纳、自己也无法产生深层认同的地方,他们对于乡土生活与文化的创造热情又从何而来!

  我还注意到,现在许多村落,已经成为各种力量为了各自利益在进行博弈的现场。当冠以旅游开发、新农村改造、文化保护、村落保护、学术调研实践等旗号的各种力量涌入乡村的时候,农民既不能选择也无法具有自主权,上述过客往往就有反客为主之势,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则成为被管理、被观察的对象。于是,面对村落就有了各种方式的博弈和结盟。在这些博弈和结盟中,农民无一例外地处于最弱势、最容易被牺牲的位置。村落文化的综合性和村落社会的整体发展一直是受忽视的。而村落状态的混乱,往往使得企业进入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风险,这使得企业倾向于跟政府合谋,以最简单的、可操作的方式进入村落,而且一般不会跟村落的全体成员共谋,尤其是不会借助已有的或建立新的村落自组织系统。于是,外部利益最大化业已成为村落开发(经济的、文化的)的普遍规律,村落的瓦解进一步加剧,村落内外的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

  其三,重视城镇化自身对于乡村社会组织性的引导与重建功能。乡土社会的文化自觉并不能完全依靠自发产生,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运用通常是“日用而不觉”,“文化自觉”由“不觉”而“觉”就不能单靠民众的领悟。如果说“有所觉悟”是内因的话,还需要外因的共同作用,这些外因包括以非遗为代表的制度框架(官民互动)、资本推动(经济利益的谋求)与正在自上而下推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为乡土社会的文化自觉提供外因推动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代表了一种极为强大的社会组织系统。毋庸置疑,这种组织系统的植入,应该与原有乡土传统中的组织系统有效兼容。

  其四,政府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明确将民俗政策从20世纪中期的“移风易俗”、1980年代以来的“还俗于民”,调整为面向广大乡土社会的“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具体说来,就是将乡土社区的发展主导权让渡于民,让乡土社区组织真正发挥其组织社区生活、运作社区公益、管理社区秩序、勾连城乡关系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家政府之于乡村社会应该扮演一种“顺水推舟”的角色,致力于承担多种琐细的服务功能。笔者相信,置身于现代化、乡村,完全可以通过构建本土文化传统的特殊魅力,保持一种“田园的”舒适生活方式,而成为人类可亲可居的生活选择。

  (原文载于《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第11-14页。本文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研究微信平台 2016-03-18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
下一条: ·[陈宰]试论南宋遗音海宁调
   相关链接
·[李泽鑫]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研究·山东省民俗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民俗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预备通知
·[刘晓春]日本、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李丹 徐月强]浅谈民俗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