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徐赣丽]《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导言
  作者:徐赣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1-18 | 点击数:6650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案例研究,以实证主义为基本的学术风格。本书各章内容几乎都是建立在作者多年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即便某些部分的内容叙述方式未能呈现出具体的调查地点和详细的调查资料,但实际上也都是有一定的田野背景的。注重田野调查既是基于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向,也是由于本书着眼于研究在当代中国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为在现实中,所有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故只有透过不同个案的探讨,才能够相对地深入具体。作者希望通过田野,考察活态的文化遗产,关注其中的人的生活,并以不同个案各有侧重的分析,获得对文化遗产之相关社会事实较为生动的呈现,与此同时,也可以避免宏观的泛泛而论。作者选取的个案,在思考当代中国的文化遗产问题时,既具有代表性,又不失其典型意义,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具有一定新意的专题性民俗学研究。本书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更多地是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环境之中,而不是使之脱离民众生活空间和时间变迁去论述所谓纯粹、抽象的“遗物”。因此,本书各章所依据的资料来源各不相同,出自不同时段、不同田野地点,这样有助于强化田野调查案例的代表性,也有助于提高透过案例探讨问题时的论证力度,并使之具有更加充分的说服力。也因为如此,本书的章节布局无法像概论式专著那样排列均衡、面面俱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意义比较宽泛,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还包括一些尚未列入各级政府主导的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文化项目。全书主要是以当代的文化遗产运动为对象,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注传统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命运,关注在遗产保护语境之下究竟应该如何评估传统民俗文化及其被遗产的过程等。本书对文化遗产范畴的理解较为灵活,认为应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形予以判断,例如,在论述古村镇的空间文化遗产时,也包括了建筑、聚落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在内。只是由于作者主要是想跟当下民俗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展开较多对话,故所选案例和讨论对象多数都是已经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里的项目,例如,贵州台江苗族姊妹节、广西融水系列坡会群、壮族织锦传统手工技艺、侗族祭萨等。还有一些案例,虽然目前并没有被登录为某个级别的遗产,但它们的文化遗产价值却是不容置疑的,例如,古镇、乡村智慧、八景文化空间和八景诗文、传统庙会、公共空间、民间节日、风水择居思想等,上述所有内容均可以从当代中国的“文化遗产”这一角度去理解。即便其中某些部分尚未被建构成功为法定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但从遗产时代普遍地赋予过去以意义的理念来看,笼统地将其纳入文化遗产的框架之内,似无不妥。本书把文化遗产视为是对当代和当地人的生活具有意义的,是能够给他们带来价值的,因此,它们在现当代世界范围内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当然也就是能够为民众共享的公共文化。基于上述理由,本书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也就不能过于狭窄。较为宽泛的文化遗产概念,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面向和视角对一些常常有可能被研究者忽视的传统文化事象也能够进行必要的探讨,从而促使有关文化遗产的民俗学探讨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

  从时空维度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类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这构成了本书的论述框架。此处所谓“时空”,指的是时间和空间,也就是承载文化遗产的节日、庆典、今生和来世等时间和古村镇空间、八景文化空间、村寨社区、公共空间等空间。例如,古村镇等便是文化遗产得以发育和承载的文化空间,它本身也是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节日是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特殊时间(这里所说的节日不一定就是传统的大型节日,也包括庙会、庆典仪式等活动时间),而节庆民俗本身,同时也是当地百姓的一种生活智慧。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文化空间的研究,这也正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所缺乏的,即便对文化空间已有初步的理论阐述,但仍缺乏具体个案的研究。关注文化空间,关注特定地理空间和意象空间内的文化及其状态,致力于在具体的空间环境当中去理解相关的民俗事象和民众生活,这显然是有助于对其空间之内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工作。本书作者致力于对文化遗产之价值的揭示,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之复杂性的全面关照。特别是对在外力介入之下文化遗产的不同保护模式,其中也牵涉到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对民俗和民俗学所产生的影响等,作者均给予了较为全面和冷静的思考。与此同时,作者也致力于探究传统民俗在当代的变迁过程,试图揭示民俗传统文化自我延续和再生产的内在动力机制。

  考虑到内容的均衡性、线索的清晰性以及凸显自身的特点,本书一共十二章,前半部分六章内容主要论述作为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文化遗产通常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或艺术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或教育价值和情感价值。而遗产二字就具有了历史时间感,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了原有的现实功能而演变为对后人的启示。因此,其历史价值是最为突出的。但在本书中,重要的不是论述文化遗产的哪种价值或功能,而是指出,一些为人所忽略的,甚至轻视或否定的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现象具有了价值或意义。换言之,价值和功能先于遗产评定而客观存在,但散落于民间的这些司空见惯的文化事象需要我们用现代话语和眼光去阐释和发掘,保护遗产的过程,伴随着遗产价值和文化功能的再发现。鉴于民俗学研究者较多关注时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于空间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则相对较为忽略,由此使得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较为缺乏,保护对象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因此,主要选取了古镇、乡村、八景、公共空间、庙会等承载着文化遗产的空间单位,重点在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并希冀能够与后面各章的探讨形成对接和呼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毛巧晖]忆老舅贾芝兄弟二三事
下一条: ·罗杨:呼唤史诗研究的中国学派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