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周星]东亚的端午:以“药物”为中心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5-14 | 点击数:12246
 

  二、从比较民俗学看东亚的端午:共享的宇宙观

  最早发祥于中国的端午有很多名称,但其节期基本是一致的。这来自于东亚三国曾经长期共享的传统历法。中国和韩国至今依然维系了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的传统,但在日本由于明治政府的历法改革,端午节供现在已经是按照公历的5月5日来安排了。传统历法的长期共享,意味着东亚三国曾经拥有相同的时间制度、天时观念和颇为相近的季节感。通过相同或相近的传统历法来编制各自的日常生活和安排农耕生产,遂在三国均产生了具有相当共性甚至是部分雷同的年中行事。可以说,在长达上千年的历史上,东亚三国共享的“阴历”曾经深入人心[5]46-52,构成了相近的生活结构。在这个意义上,端午的要害在于季节的交替,夏至即将到来,故民众要举行各种予以准备和应对的季节性仪式[6]322-346。

  以中国上古历法为基准,所谓夏历建寅,以孟春之月为岁首,五月即为午月,亦即仲夏之月。中国古人认为,端午和夏至前后是天候、季节发生较大转变之时。自战国秦汉时代以来,一直有视五月为“恶月”“毒月”之说,这种观念当与古人对端午前后之天候、季节变换的深切感受有直接的关系。随后,中国民间对端午的解说,主要围绕着端午的“时间特异性”展开。具体而言,把端午视为“夏节”“天中节”,认为正值春末夏初,“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端午—夏至前后,由于阳气至盛,反倒意味着阴气将起,形成相互争斗、不相和谐的局面。从此天候进入夏季,白天逐渐变长,太阳渐趋“天中”,天气转热,就会滋生毒虫,疫病较易流行。由于古人没有现代防疫知识,遂把热天的各种疾患视为是“邪气”、“毒气”(在中国一些地方,将其物象化为“五毒”,指五种可能给人带来危害或不祥的小动物)、“恶气”、“病气”等作怪,所以,就发明了许多避邪祛恶和防疫保健的方法。被用来对抗邪气的主要就是“阳气”“药气”和“神气”(例如,钟馗、药王等)。端午习俗中的各种“药物”,大都会散发出或刺激或芳香的气味,甚至仅仅只是青草的气味,也都相当于“药气”“药味”,可以用来对抗“邪气”“病气”,从而使生活世界有可能被“邪气”侵袭的状况得到控制。

  日本和韩国对端午时节的解释,自然也有一些变通。在日本,端午时节正值水稻插秧作业之前,各地以此为期,自古就有一些传统的祭仪存在。日本民俗学认为,端午和日本古代的斋戒净身传统发生了“习合”,在插秧季节到来前,有的地方插秧女要在另建的小屋(屋顶搭苫或插以菖蒲、艾蒿之类)里举行神圣的身体净化仪式,这可能具有象征分娩的意思,为的是祈愿所插稻秧能够丰收[7]220-227。另一个普遍性的解释仍然是说季节变换。夏季到来,往往又碰上梅雨季节,湿气大,湿热天气不仅蚊虫繁殖迅猛,人也容易生病。客观上,这个季节也正是菖蒲等可以用来防疫或辟邪的植物生长非常繁盛,很容易采到的时节。在韩国,既有强调稻作生产之插秧作业刚刚结束,乡民们通过节祭以为庆祝的说法,也有认为端午是一年当中阳气最为旺盛之一日的观念。总之,以端午为界,夏天即将到来,在季节替换之时,很多地方以村落为单位,自古就有祭祀山神、地神,举行驱退恶鬼、祈求丰收仪式的传统。与此同时,以家庭为单位则有各种旨在防疫和身体净化的仪式等。

  由于东亚三国曾经共享过以传统历法为主要内容的宇宙观,因此,对于端午的宇宙论解释,自然也就很容易被三国各自的年中行事所接纳。在一年四季轮替当中,周期性地反复出现“恶气”“邪气”“毒气”“病气”侵袭人类的危险性,因此,端午最为基本的内容就是采用一系列复杂的“净化”仪式和防疫举措,来应对生活世界可能发生的危险。正因为如此,各国端午民俗的基础部分,大多是以“药物”和“镇物”为手段,达到防疫和辟邪的目的。正是由于东亚端午文化的基层存在着共享的宇宙观,由此形成的各种“药俗”事象及其原理,才可以较为通融地彼此借鉴与相互理解。

  三、端午“药俗”的多样性

  (一)采药、制药

  中国端午采药的习俗最为普及,有学者认为可以把它设定为中国的“药草节”[8]。端午作为“采药日”的起源,大概和夏历的起源同步,故《夏小正》中就有“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的说法。此后,历代文献多有对端午采药之俗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各地民间至今仍普遍保留着端午所采之药最为灵验的信仰。支撑这类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于一种宇宙论式的解说:端午或这天午时,由于季节变动致使阳气极盛,但同时也是各种草药的生长最为茂盛之时,所以,这天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有效。《清嘉录》载:“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俗语对此也有反映,如“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五月初六艾——过时”等。

  端午所采草药,最常见的即艾草和菖蒲。艾草有容易挥发的“药气”,中国古代称其“医草”“灸草”“病草”[9]17-62,甚至还有“岁多病,则病草先生”(《师旷占》)之说。今在湖北、浙江等地,民间流传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也有“药气”挥发,故被视为治邪灵物。其实,中国各地在端午所采草药,往往因地制宜,并不局限于艾草和菖蒲,若是从中医学的立场来看,这些草药大多是老百姓熟知的“凉药”,适宜在炎热天候服用,此外,它们的共性便是具备很容易被人嗅到的“药气”。

  同理,端午也是最为合适的制药时间。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二“合诸药”条引《琐碎录》“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腊日、除日前三日合药,可久不歇气味”,是说端午时所合之药的药效会保持很久。端午所制之药以菖蒲酒、艾酒、雄黄酒较为普及。明清以后,雄黄酒渐渐流行起来,大概是受到道教以雄黄炼丹的影响,民间认为它有消毒和辟邪双重效力。端午所制之药中较为特异的为“蟾酥”。蟾蜍俗称“癞蛤蟆”,原本和蜈蚣、蛇、蝎、蜥蜴并称“五毒”。采捕蟾蜍为药,正好是化“污秽”为“力量”的努力,通俗地说,是基于“以毒攻毒”之类民俗知识理念才得以成立的俗信。《清嘉录》载:“药市收癞虾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这种制取“蟾酥”的方法,至今仍在江苏等地民间流传。其实,在中国古代《本草》类药学著述中,要求于端午日收药,或于这天午时合药,很早就已发展成为一种“常识”性的传统了。

  端午采药及其这天所采之药灵验的观念,后来也逐渐地被东亚各国所共享。在日本历史上的飞鸟时代,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11年,即推古十九年五月五日,宫廷曾有“药狩”之举,亦即去野地采草药,同时取鹿茸等为药。至于所采草药,一般认为当包括菖蒲和艾草在内。日本民间有的地方还把端午这天称为“药日”,若下雨则叫作“药雨”,认为是很吉祥的③。在韩国和朝鲜,据说端午这一天尤其是午时采来的艾草、益母草等草药,经晾干制药,会非常有效[7]220-227。人们或在端午当天的黎明时分去野外收集青草上的露水,将其用于化妆;或在午时把艾草把安置在门口以为辟邪,或特意在午时洗端午澡。据洪锡谟《东国岁时记》记载,端午这天午时,官宦之家要贴“天中赤符”以为驱邪;内医院要制作“醍醐汤”进贡,所谓“醍醐汤”系采用乌梅、白檀等“韩药”煮成,味苦而清爽,有利于消化和防暑。此外,这天还要制作“玉枢丹”献上,并由国王赏赐给近臣佩戴以为禳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05月06日 10:5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琛发]马来西亚华人端午节的历史与内涵
下一条: ·[苑利]端午节的八种文化传统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毕雪飞]东渡的传统:作为方法的牵牛织女传说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