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李仕安口述、马林英记录:《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
  作者:李仕安 马林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2 | 点击数:10755
 

序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刘世定

  由于李仕安先生和我的祖父刘文辉的历史关系,以及和我的父亲刘元彦保持至今的联系,李先生的名字我早有耳闻,其经历也知道一些。例如,我知道他是彝族知识分子,同时精通汉文化,在1940年代的川康彝族地区治理中发挥过特殊作用等。自从我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后,我对李先生这样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中发挥过特殊作用的人物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但当面拜见李先生,却是迟在2007年11月,那时他已经94岁高龄了。

  我那次是到成都开会。临行前父亲嘱咐我有机会去雅安看望李先生。到成都后我通过电话和李先生取得联系,听他在电话中与我交谈时洪亮的声音,我真难以相信他是个如此高龄的人。趁会议还没有开幕,我和李先生约好,于11月16日到雅安去拜访。我本想直接到他家中,他说“你找不到”,然后详细地告诉我把车停在什么地方,等他来接我。思维之清楚,令我惊讶。

  16日上午,我到达约定的地点后略等,见李先生健步走来。我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见面时的印象:“今年已94岁,仍耳聪目明,步伐稳健,谈话中气十足。”李先生引我到他家中,拜见李太太,落座叙谈。他还约了两位和他一样曾在我祖父任军长的部队中当过军人的老人一起见面,一位是杨正荣,另一位是戴群,当时的年龄都是83岁。

  李先生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文学,读过不少鲁迅的作品,本想学文学,但后来学了测绘。在一定程度上,他和我祖父在军队中的联系是始于他的测绘专业。后来,他们的关系又因在西昌彝族地区的治理而深化。虽然,李先生学文学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我在读了他的这部口述历史之后,感觉他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当年写的诗中已自然有所流露。我和他谈起人类学者1940年代在凉山彝族地区的调查,他也相当了解。他告诉我,他的父亲曾为这些学者当过翻译。他对当年人类学者工作的记忆,也在口述史中得到体现。

  在李先生家坐了一阵,他提议一起到青衣江边喝茶。茶馆是他们常去的一家。我在日记中记道:“据说20年来他们常在这里喝茶、聊天、打麻将。茶馆的老板已经换过人了,但对他们来说,地点没有变。”

  我离开成都来雅安时,雾很大,此时已经消散了。坐在青衣江边,望江上廊桥,看身边江水,听老人们讲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开朗的生活态度……。人物、场景融为一体,不时沉浸在现实与诗意的混合之中。一首《鹧鸪天》词浮现于心:“爱尔山川久费猜,山川爱尔定人才。雾烟总是添好景,落叶从来不伤怀。苍屏下,江面开。青衣水去未徘徊。秋风白发茶亭上,国事家情入话材。”

  中午在一起涮火锅,又加入了李先生的两个儿子:一波和一都。一波生于彝族地区的雷波,一都则生于成都,都是因地取名。席间,李先生打开一瓶52度的“五粮液”白酒,要和我两人平分。我大吃一惊!我到过西昌彝族地区,知道彝族同胞喝酒的能力和气概,但李先生身体虽然硬朗,毕竟是90开外的人了。我欲劝阻,李先生的儿子说,没关系,他喝8两都没有一点问题。李先生饮酒叙事,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其间隐隐透出军人经历和彝区风俗内化的豪放。

  和我一起到雅安拜访李先生的,还有我的研究生齐文。当时我们议论,像李仕安先生这样有着丰富阅历且身体健康的人,应抓紧做口述历史工作。当我们向李先生表达这样的意思后,李先生说,已经有人在做了。后来读了马林英教授编著的这本书后,我才知道,马林英教授较我们有先见,已经于2007年5月开始了这项工作。2013年底,马林英教授打电话给我说,编著的李先生口述历史书稿已经基本完成了,要我写序。我欣然应允。

  李仕安先生的这部口述历史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既有个人的经历,又涉及川康地区更为宏观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背景及变迁。当然,这和他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关。特别是,李先生的跨族群、跨时代经历和跨族群、跨时代理解使这部书独具特色。我想,不论是对于想一般性地了解一个百岁老人经历的读者,还是对于专业的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者,这部书都会使人有所收获。

  借此机会,谨向李仕安先生致敬!

  2014年5月6日于北京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诺布旺丹:《艺人、文本和语境: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格萨尔史诗传统》
下一条: ·余悦 叶静:《中国茶俗学》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非遗学术大家口述史项目启动
·[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运河记忆:在嘉兴船民的口述史中,寻找对民间生活的敬意
·民间文化保护注重细节追问·[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中村贵]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梁聪聪]公共食堂的日常生活实践研究
·[侯聪]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曲艺生存问题与对策·口述史的独特作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