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周巍峙:筑起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
  作者:张志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3 | 点击数:6063
 


  尊重历史 百花齐放

  记者:面对如此浩瀚复杂的民间文艺资源,怎么才能把它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在采录和编撰的过程中有什么原则?

  周巍峙:我们做的是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所谓集成,就是集大成,所以就不能只选几个重点,而是所有的品种都应该有。像民歌,号子、山歌、小调就都要有,不能有遗漏。有一些是包括封建思想的,甚至政策错误的,但它是一个品种,你就不能因为它的内容有问题就把这个品种给去掉了。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有全面性、有代表性,同时还要有科学性,科学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集成工作涉及的问题很复杂,有时会碰到两家同源但又不一样的情况。同一个歌子,汉族这么唱,少数民族那么唱;同样是大鼓,北京是以刘宝全为代表的京韵大鼓,但天津说你们那是从我们这里过去的,它的起源的确是这样,但是到北京以后发生变化了;评剧也是从天津发展起来的,但在北京发展以后就和原来的不一样了;少数民族之间也有争论,四川的大凉山和云南的楚雄都是大的彝族聚居地,楚雄的彝族是从大凉山过去的,采录的时候怎么办?双方都要请教,因为我们的观点是必须有根据,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诸说并存。这种做法就是“讲流不讲源”,我们要忠于历史,根据它的具体成绩去采录,不做过多的推论,以免引起无谓的争论,其他的就让后人去评说吧,这样做就比较科学了。像民歌《茉莉花》流传多个省份,我们就把现有的材料都记录下来,至于究竟哪一个省是最早的,就不写了。这不仅是资料搜集问题,也是一个学术态度问题,绝对不能武断地用一方把另一方掩盖掉。

  政治问题和民族关系也很难处理。土改中、解放战争中,都出现过一些错误的东西,有些民歌中也反映了过“左”的政策,可这个品种的民歌就只有这一个词,那就只能采用了,但要注明一下当时的背景。因为我们不是去改造历史,而是记录历史,尽管历史有错误,但该记录的还是得记录。内蒙古有歌子是讲成吉思汗的,写他“征破欧亚称雄威”,这就很不好办了。我们不认为这是正义战争,这也是我们国家的态度。但在注解里面这样写人家接受不了,因为成吉思汗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是非常神圣的。第二种方式是改成“南征北战称雄威”,就没有地域性了,但还是不行。经过民委和本民族商量了一年多,最后决定不用了,内部出版。

  牵扯到国际关系的情况就更复杂了。比如《阿里郎》,朝鲜说是他们的,韩国说是他们的,我们则认为中、朝、韩三者兼有。还有哈萨克的民歌《送我一支玫瑰花》也存在类似情况。我们在编辑过程中总结出这样一条原则:我们所收集的民歌必须是在我们这个民族里流行。没人传唱的歌就是外国的,就不能收录。有人传唱,就意味着我们有传承人,那我们就有道理可讲,有权利编辑出版。西双版纳的傣文和德宏的傣文是不一样的。那德宏搜集的民歌就用德宏傣文,西双版纳搜集的民歌就用西双版纳傣文,那泰国就提不出异议。

  记者:少数民族这一部分似乎特别引起您的关注?

  周巍峙:改革开放之后,有些少数民族的观念完全变了,出现了很多难以预测的变化,有些都不唱民歌,就唱流行歌曲,也不跳民族舞蹈,就跳迪斯科,这很让人担心。少数民族学习别人,用改造后的唱法来唱,也不是不行,这也是一朵花;但是如果都这样的话,那少数民族的歌舞就没有了,就把少数民族人民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给否定了。这样就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一花独放,不值得提倡。我们之所以要搞原生态,就是出于一种保护意识。有些少数民族对民族歌舞还不知道保护,有些还比较好,要是有个主要演员在北京的话,像西藏的才旦卓玛、内蒙古的德德玛,还是知道保护的。而且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一些客观差异,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基础都比较厚实,不太容易把自己给否定掉。但有些小的民族,像基诺族,不保护的话就真的不行。还有清代从沈阳移民一万多人到新疆屯田戍边的锡伯族,后来就定居下来了,锡伯文的基础也留在了那里。锡伯族的孩子小学学锡伯文,到了中学反而不学,改学英文了,民族的语文就消亡了,怎么谈得上继承呢?自己民族的感情就没法准确表达了。我们有55个少数民族,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藏族不只集中在西藏,四川、青海等地都有藏族,都有藏文化,而且彼此不同,都应该反映,要平等地对待。福建有畲族,浙江也有畲族,他们的文化都要收录。他们的风格不一样更好,只要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就应当保护。

  年方九十 壮心不已

  记者: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出版工作终于告竣,以后是不是可以放心地做自己的一些事了?

  周巍峙:十大集成从1992年开始出版,到现在17年了,色彩、装订、纸张都不太可能保持一致,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是现在既然都出齐了,我们还是准备重新装订一次,同时改正一些错误。此外,由于当初技术条件的限制,好多工作都还不够理想,比如戏曲的记谱特别复杂,以前的工具完全不够用,还需要将来逐步完善。五线谱也没有来得及做,因为要做的话就不知道等到哪年哪月了,但是将来还会做的。

  民间文艺浩如烟海,对它的挖掘、整理、研究、编纂可谓任重道远。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完成并不是我们工作的结束,可能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还有许多重要的民间文艺瑰宝等着我们去抢救。现在新的集成又上马了,首先要为我们民族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编一部志书。节日,是一个民族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节点,是全民族的情感交流,人们不分男女老少、甚至不分阶级地团结在一起了。我们小时候的人际关系就是靠过春节得到加深的。再像中秋这个节日,多少著名诗人写了多少伟大的诗篇,可见它的影响之大。而且老百姓一到中秋节就会想起亲人,当然小孩子更多是想月饼,但大人都会想到远离的亲友,出门的都会想起故乡的亲人,这个节日就把大家无形地联系在一起了。可惜我们过去把节日和民俗都作为落后的东西、封建的东西对待,对它们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我们要恢复起来,要恢复就得有载体,所以我很支持这个工作。还有就是民族史诗,现在国家也批准下来了,也由我管。将来对于港澳的民间文艺,也要有集成,虽然情况比较特殊,但是不能不做。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09月29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唐卉]如何阅读世界神话?
下一条: ·理查德·兰德教授访谈:解构的遗产及其未来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
·[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