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世富]80年代以来云南西双版纳四个民族心理调查研究
  作者:张世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08 | 点击数:12192
 
基诺族没有文字。他们的语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他们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生男育女、五谷林木都有神的主宰。村子的祭祀由卓巴与卓生主持,村以下的小祭祀由巫师、经师(基诺语叫“白拉婆”与“摩丕”)主持。经文由巫师、经师唱出来,时常有群众性的合唱。经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中有的地方有迷信色彩,但也有本民族的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产知识、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一部完整的经文,用两周多的时间才能唱完。
基诺族的青少年在十五岁左右时,男的要参加一种叫“饶考”的组织,女的要参加一种叫“米考”的组织。男女青年交往的机会很多,婚前的性生活自由。同姓不许结婚,三代以内不许结婚,婚后,男女双方必须忠于家庭。离婚相当自由,但一般离婚很少。已婚男女,如有一方残废或是病重,对方不许抛弃。对道德败坏或违法分子,制裁严厉,比如,全村的人去他家吃饭,直到他败家为止。
在基诺族中间还存在着一些平均主义的原始道德。有时打猎打到一只麂子或一只松鼠,有的村子会拿来按人口均分。与公有观念联系着的是没有盗窃。父母不打孩子,青少年在一起不打架、不骂人。年轻人从长者面前走过,都要说一声:“冒犯了,请长辈原谅”,以示尊敬。
基诺族待人友好,有过路者待以食宿。客人晚间下山,常有三名青壮年护送,客人走到哪,他们便送到哪,不计多远,当夜即返,不给客人添麻烦。村寨之间和睦相处,一个村寨失火,临近的整个村寨都去救火,他们自己背水、自带饭食,火不救熄不回家。
基诺人能歌善舞。大家经常一起跳舞,一起唱歌,通宵达旦。在这样的活动中,不分男女老幼,大家一起歌舞,充满了平等、融洽欢乐的气氛。
克木人与基诺人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收效很好,他们的主要方法或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榜样
老一辈的克木人和基诺人通过生产劳动、生活交往、节日集会、歌舞活动,不仅给青少年传授生产技能和生活经验,而且以自己为榜样来说明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老一辈人都是为人正直诚实、忠于集体、办事公道、乐于团结人、肯帮助人的劳动者。长者与年青一代,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在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两代人的隔阂”。长者把对后代的教育,认作是应尽的义务和共同的责任。在端养寨的一次婚礼上,客人中的全部长者,都像父母一般地对新婚男女唱祝福歌,显示他们关心、爱护、教诲的诚挚感情。
克木人、基诺人的青少年,以长者为榜样,根据长者的行为准则进行道德判断,明辨是非。儿童从小就跟长辈一起劳动、交往,参加各种歌舞活动。他们自小就从长者那里接受道德要求,不断获得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评价能力。这样,儿童自幼时起,就在长者榜样的影响下进行了道德行为训练。
言教
为了形成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仅对他们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和培养道德情感。在克木人和基诺人当中流传着大量的故事、神话、传说、经文与民歌,其中,多数是以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此外,逢年过节、村寨集会、祭祀活动、修造竹楼、庆祝丰收、结婚生孩子等节庆,都是言教的好时机。言教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渗透到活动中去,因此不刻板,不公式化,形式多样,有感染力。比如在端养寨的岩诺的婚礼中,首先一个重要的仪式是男女双方的家长和村寨的长者对新婚夫妇祝福。祝福词是即兴唱出来,向新婚夫妇提出的要求,如成了家要互敬互爱、更好地劳动、勤俭持家等,对在场的青少年也是极好的教育。
克木人和基诺人的言教,其普遍形式是唱歌,很少见到板起面孔、气势汹汹地空洞训人。只要有集会,就有歌唱。歌子的内容总离不开教育后代如何做人。许多歌儿,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即兴唱出来的,生动活泼,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基诺人的“沙高切”,是一套完整的歌儿,内容丰富,大体上包括自然、宗教、传说、生产技能、气象水利、医药卫生、待人接物、社会礼仪、风俗习惯、爱情婚姻等内容,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而品德教育占有较大比重。此外,还有名叫“巴歌勒”的爱情歌和专门以品德教育为主的道德歌。村寨长者大多数会唱这种歌,也善于即兴唱歌。基诺人的白腊腮、大沙车、小沙车都是知名的歌手。他们经常即兴唱歌,内容结合实际,极富情趣,很有教育意义。唱歌时,常有歌手领唱,在场的人齐声合唱,有时又边歌边舞,欢乐的气氛令人难忘,教育影响十分深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古村落保护: 山东启动“乡村记忆工程”图破局
下一条: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叫卖声
   相关链接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屈武]基诺族大鼓舞的传承困境与对策建议
·[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白永芳:我的民俗学之路
·刘镜净:《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张多]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张多]阿迷车:一种哈尼族“民歌”的日常生活实践
·[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王亚军]哈尼族白宏人棺木画的文化内涵探微
·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
·[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
·[谢红萍]历史事实、族群记忆与现实表述·[张多]口承神话的叙述体系、叙事指向和传承场域
·[于敏]论哈尼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意识·[孟丹丹]从《窝果策尼果》看哈尼族的生态观
·[王清华]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杨多立]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生态文明系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