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保护传统、接续文脉,我们一直在行动
——文化部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回顾
  作者:记者 焦雯 李珊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17 | 点击数:4183
 

  把握规律,创新手段:保护方式方法日益完善 数字化保护扎实推进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衍变的规律,我国逐渐探索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方式,如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这几种保护方式提出之后,得到了学界、保护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广泛认可与积极响应,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一方面,遵循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记录,使濒危的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转化为有形的信息形式,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炮制和饮食文化类非遗项目进行合理的生产、开发,增强自身造血机能,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利用和发展。2011年,文化部命名公布了第一批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树立了一批生产性保护的成功典型。

  以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方式推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是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又一重要创举。截至2013年底,我国相继设立了15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区既对区域内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遗进行有效保护,也重视民居、古建筑、历史街区和村镇、重要文物等相关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兼顾到了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

  此外,文化部积极推进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为此专门设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建设开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完成了“山东高密扑灰年画”“陕西秦腔”“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试点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制定了数字化保护的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为非遗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丰富搭建了重要框架与模型。

  传播文明,交流合作:全社会的遗产意识普遍增强 国际交流方兴未艾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人,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为了提升全社会的遗产意识,我国专门设立了“文化遗产日”。近年来,文化部和各地文化部门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组织举办了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珍稀剧种展演、百名工艺美术大师展示、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许多重大宣传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认识、了解和喜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部多次组织非遗保护领域知名专家举办讲座、访谈、论坛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各级文化部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非遗保护工作进展和成果,进行全面的社会宣传和广泛动员。

  如今,普通民众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认同感、自豪感和参与意识都普遍提高,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具备了深厚的基础。

  在国际交流方面,我国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制定的主要推动者,是认真履行缔约国义务、积极推动公约实施的主要国家。近年来,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在四川成都举办了4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发布了《成都宣言》、《成都共识》、《成都倡议》、《成都展望》,在香港成功举办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合作论坛”。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合作开展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和保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

  我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的申报工作,至2013年底,共有昆曲、木卡姆艺术、格萨尔、羌年、中国珠算等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是世界上入选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这一系列基础性、开创性的重要工作,使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全国政协委员、知名非遗专家田青用“保护民族的根和魂”来形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他特别提到其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问题,指出面对现代化发展,古老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民俗文化显得很弱势。“老祖宗创造的民间文化中不乏精彩,如果不保护它,不格外地提倡它,它就会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消失。必须建立文化的自觉,主动寻找文化定位。要有眼光、有远见,传承好民族代代相传的血脉。”田青说,尽管目前抢救和保护非遗的工作还十分困难而艰巨,但这个工作必须做,而且还要做好,因为它关乎历史传承、关乎民族凝聚力、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对此,文化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年03月1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隆重举行
下一条: ·关于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思考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