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张石山:礼俗在乡野“存而不灭”
  作者:记者 刘功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31 | 点击数:4246
 

  【记者手记】

  古道热肠

  张石山写书崇仰“老礼”,为人也颇有古风。记者刚到太原,他就赶往酒店,“你远道而来,我好意思端着架子,坐在家里等你上门?”即刻展开对谈。说起古礼乡俗,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末了张罗饭局跟记者一对一喝酒聊天。

  张父十三四岁出门,打短工、做长工,三十岁回乡一气盖了20间房子给父母兄弟居住,其后竭力维护着乡下大家族的基本礼数和家风。张石山受父亲和乡土的影响, 为文写戏不甘人后,小说两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电视剧新作《晋文公》剧本最近又获国家大奖。他很看重《礼失求诸野》这本书,“我们在哪儿,哪儿就是中国”, 他愿意做一个士子般的文化担当者。

  张石山喜食醋,每夹一筷子菜都要放醋碗里蘸一蘸,滚几滚。他已是奔七十的人,说话走路的精神头就像四五十岁的人。他还善讲笑话,会唱大河上下的民歌,每当饮酒乐甚往往起而豪歌。

  此行,记者去著名的晋祠转了转。天空恰巧瓦蓝,晋祠安卧悬瓮山下,古建古碑古槐古柏,细数历史动辄千年。晋祠面貌与山西人情风土给人的印象很相似:你以为它好生边缘,它却自始至终处在正统的核心。

  【访谈】

  中国童年礼密集隆重

  远胜西方

  读+:童年的礼仪你还记得多少?

  张石山:小孩出生要“洗三”,过十二天、满月、百日、周岁。周岁要上锁。我在太原出生,父亲买过一只银锁,是否举行过仪式我不记得了,但到12岁开锁时就记得很清楚了,那年已经是1958年。我见过别人家的孩子满月上锁,大办宴席,族长拿个小本本郑重其事记下孩子名号,到开锁时要登上家谱。

  我们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小孩12岁时,还得从山泉那边担回一担80斤的清水,一路山坡不歇气,挑下山倒进自家的水瓮。从此,你在同龄小伙伴跟前,只管高高昂起脑袋走路。这些仪式,包括过生日,把少年推到前台,让他们学会应答交际,感受自己在亲族社会中的重要性。经历了这些,人一辈子都感觉温馨。

  童年礼仪安排得这么密集,且无一例外的庄重,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对生命有多重视,远比西方人的“洗礼”隆重、丰富。

  读+:历史上那些运动,对农村孩子的影响大吗?

  张石山:城市里的孩子直面各种运动,短兵相接,逃无可逃,有的直接就荒废了。现在社会上有人说,城里这一代老人正是那一代孩子过来的,爱碰瓷,这啊那的,跟他们的教育缺失有关。虽然我认为有些偏颇,但也不无道理。

  农村要强一些。顽强的乡村礼俗可以抵御学校里来来回回那些车轱辘式的政治话语,给孩子们另一种文化启蒙。小时候施舍乞丐,奶奶总提醒我“两只手端上”。每到端午,奶奶就要给我们兄弟几个每人缝一个红布小袋,里面放入雄黄、朱砂,那种药香味,那种对生命的呵护,总让人觉得温馨。我总说,中国数千年来,全靠奶奶婆婆把礼俗薪火相传下来。

  人们对礼俗有很多误解

  读+:礼教、礼俗这些东西,似乎早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被否定了。今天你们再谈,不担心不合时宜吗?

  张石山:“被否定”,只是某种文字的表达形式而已,它既不是真理,也不是事实。这些看似被言语否定的东西,在生活中还盘根错节存在。这个才是事实。

  鲁迅是否定礼教的代表。他说中国一部大书,字里行间写满了“吃人”。我认为那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五千年华夏文明,生生不息,血脉旺盛,如果是仅仅因为“吃人”而成就,那也太匪夷所思了。鲁迅其实没有看清,笼统的传统文化之中,“王霸杂之”的皇权统治文化与士子村夫坚守的民间仁德文化是对立的。要分开批判。 其实鲁迅写的《社戏》、《闰土》,就是对传统中国的极佳描画。

  有学者说了,中国礼俗托起的宗族自治,与托克维尔观察到的美国乡村自治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这个评价很到位。我们这里维系人心的是周礼、是孔夫子定下的规矩,他们那边是新教伦理。

  读+:有些礼俗是不是确有些迷信?你在书里谈到的三年守丧之类的礼俗,对于普通人是不是有点太难做到了?

  张石山:我看重的是这些礼俗礼仪背后所折射的精神面貌,它的世俗功能,对世道人心的正面作用。丁忧之制,放到朝廷命官身上,那可严苛多了。我们实践还是做了变通的,但是这个老礼的框架基本是保住了的。

  中国老百姓敬天法祖,敬畏大自然,有着类乎宗教般的情感,但又从来没有达到宗教狂迷的程度。“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的仁学出发点是人,是对人本身的关注。

  读+:礼俗与现代法律体系会不会格格不入?

  张石山: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如果礼俗昌明,很多严刑峻法没有存在的必要。有人曾统计过《大清律》里的法律条文,这一部国家大法,几乎是《大明律》翻版,少有改动。里面关于乡村日常生活发生的纠纷,几乎没有什么规定。政不下县的郡县管理体制,法律在县衙止步,给村规民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村规民约原本的地位萎缩,与国家权力“一竿子插到底”,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善用村规民约,可以大大节省行政成本,促进公序良俗发育。

  读+:传统的“礼”,与现代社会的价值相比,是吻合处多些,还是冲突多些?

  张石山:多数是吻合的。由周礼到孔夫子,一代代传下来,我觉得是伟大的东方理性的结晶。传统社会、民俗礼仪对“人权”、“女权”、“环保”这些时髦概念,都有自己具体而微的阐释。你去琢磨,很多礼俗中蕴含了大量感人的、温馨的、神圣的、让人一辈子觉得崇高激动的细节。

  慢慢来,急不得

  读+:为什么城市老百姓对传统礼俗的热情似乎不如乡村?

  张石山:1949年以前的城市我没有见过。据说以前的中国城市跟现在不一样。《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城市,现在的香港,台湾很多城市,乡俗还是处处可见的。老北京、老汉口尽管商贸繁华,与古风还是相处和谐、相映生辉的。

  说到我们大陆现在的这些城市,很多礼仪也在恢复。就我所见,太原有的城市家庭的孩子长到12岁时会举行“开锁”的活动,亲朋好友聚一起热闹热闹。慢慢来,急不得。

  每到中元节、清明节,很多人会在城市的角落给祖先烧纸,好像做贼一样,很仓皇心虚,也不敢伏地跪拜。他们往往是从乡土暂居城市的“移民”,他们的坚守也许会促进城市风气的变化。

  城市为什么弱于农村,我想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城市居民大多隶属于某某单位,而这些单位仍受某些其他因素的约束。再一个就是他们接受西化思想较多,或者是脑子里什么也没有,空白混沌,二者结果都一样,不拘礼了。

  读+:“老礼”还有可能在城市形成普遍风气吗?

  张石山:我觉得在城市这一块,传统礼仪能否发育壮大仍是未知之数,它在占领城市人们心灵的“战争”中会取得怎样的结局我不敢妄断,但保持乐观。

  有的城市为了吸引游客,开始以注入传统礼仪的名义搞开发,虽然商业气息浓厚,动机有些不纯,我倒也乐观其成。只要他们保护文化传统、修复文物古迹,我觉得就是做好事。在老百姓心目中,还是敬天法祖,这就够了。我们对事不要有洁癖,要宽容,要相信事物演进会生长出更多更好的东西。

  读+:不论城市乡村,你觉得社会和谐的根本是什么?

  张石山: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这是个性尊严的物质基础,是世道人心稳固、人们耐心谋长远的前提。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凤凰网-长江网-长江日报 2013年12月31日 10:15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评论:“马上有钱”为何走红网络?
下一条: ·人民日报: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相关链接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雨婷]锦绣鞠艺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龙晓添]民间礼书:仪式叙事与礼俗实践·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