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单霁翔]关注“人”、“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民族博物馆建设
  作者:单霁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7 | 点击数:6266
 

  任重道远,抓紧建设国家级和单一民族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窗口,而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是多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文化设施。随着人们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意识的增强,民族文化遗产这一民族文化的载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民众对于民族文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但是,民族博物馆的数量增长状况,不仅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不相适应,而且与我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地位也不相适应。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目前近半数没有自己民族的博物馆,要实现每一个民族都有一座以上博物馆的期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云南有布朗族、普米族、德昂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等7个人口较少民族。目前,云南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05个,其中民族博物馆12个,但是没有一个人口较少民族博物馆。为此,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笔者提出《关于实现每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一座以上民族、民俗博物馆的提案》,建议国家财政支持民族博物馆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尚未建立民族博物馆的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统筹规划,给予倾斜性的支持。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拥有国家级的民族博物馆。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尽管已有各类博物馆150余座,但是,至今却没有一座能够集中系统展示中华民族多彩文化的国家级民族博物馆。在北京建立一座国家级民族博物馆,对于收集整理我国民族文化遗产,全面反映数千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团结奋斗的历史轨迹,系统展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风貌,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各族民众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起到特殊的作用。

  中国民族博物馆场馆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启动20多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立项建设。目前,中国民族博物馆仍然是一家没有馆舍、没有展示场所的“挂牌”博物馆。

  令人感动的是,在长期没有馆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文物的抢救、征集工作;编辑出版和发表一系列有关民族学、博物馆学以及民族文化方面的论文、专著;举办有影响的民族文化活动,宣传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数十次走出国门,交流的国家不断增加,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此外,中国民族博物馆还在民族博物馆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创立了“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模式,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分馆及合作基地40余家。当前,建设一座现代化的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应抓紧立项建设。

  多管齐下,发挥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的核心作用

  民族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发展、演化的物证,是博物馆挖掘、整理、收藏、研究的对象,它们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民族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大多是研究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活化石”。民族文化遗产有许多自己的表现形式,例如,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口头文学、传统体育、婚恋习俗、礼仪庆典、民族工艺、生产技能、语言文字,以及特色服饰、房屋式样等。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可以加深了解各民族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加深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全貌。

  民族文物是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如果这些文化资源不断流失,民族文化就会成为空壳。传统文化加速消亡的结果,必然使民族文化所寄托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理想淡化与稀释,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民族特征的弱化和消亡,最终导致民族文化基因的改变。因此,急需对民族文物的常识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使民间的民族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博物馆固有的功能,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能够起到核心作用,因而应该积极地开展多方面的工作。民族博物馆的人才优势,在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将更加突出。目前,民族博物馆汇集了大批具有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博物馆学、民俗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他们具有开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必须的正确理念和专业素养,并了解如何使用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来完成相关保护工作。其中一些专业人员本身就是某个民族的专家学者,熟悉本民族的语言,会使用本民族的文字,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容易与掌握民族文化遗产的当地民众进行有效沟通。

  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存在于各个民族地域、城市和乡村中的原生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根基,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在增强民族自觉意识、保护民族特色、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整理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建立民族博物馆,不仅仅在于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提供“活标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当地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3年7月5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成都国际非遗大会通过《成都展望》 融入中国经验和智慧 (附全文)
下一条: ·非遗节开幕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