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岳永逸]礼尚往来:乡土中国的医患关系──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六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30 | 点击数:6152
 

  与西医诊疗中的医患关系大相径庭,在传统的中医以及巫医所主导下的医患关系中,医生是远亲或近邻,是“熟人社会”中的一员。医生并非是完全脱离田间地头劳作的专职人员,仅仅是多了一门“手艺”或者说多了些专业知识的劳动者——农民/手艺人。医生与患者之间往来的基础首先是感情。

  亲友邻里的口碑表达也传颂一个医生的好坏:不仅仅是其技术-手艺的高下,更重要是其医德-为人的善恶,会不会做人。通常而言,自我感觉有病的人前往医治时,对医生有着一定的了解与信任。医生也绝不仅仅是将病人视为一个有病的客体,通常首先是将病人视为一个熟人、一个亲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医患之间的交往基本都不会因为看病开始,也不会因为诊疗结束而终结。

  就某一次具体的医治行为而言,如果出诊到患者家中看病,医生会在患者家中吃,有必要的话还会住下来。临走时,医生会尽可能地少收钱。患者家人虽然不一定给足了钱或赊欠所有的钱,但医生家里能用得着的东西,如鸡蛋、公鸡、腊肉以及米面之类的“礼性”是少不了的。如果患者到远距离的医生家里看病,同样也可能会在医生家中吃住。

  病愈之后,患者及其家属会尽可能地以自己之所有回报医生之所无,包括农忙时主动前往医生家帮忙干农活、医生家建房时帮助修房,等等。这种医患关系是乡土中国邻里之间全方位的礼仪交往关系,承载也体现着乡土社会所有的世故、人情与脸面。

  这种全方位交往的医患关系差不多一直延续到近些年全面推行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之前。

  1949年,基于在北平北郊前八家村的调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马树茂在题为《一个乡村的医生》的毕业论文中,描述了一个进城学习西医后回乡做乡村医生的生命史。文章清楚地表明,在那个年代,无论是中医、巫医还是试图渗透进乡村的西医,乡土中国的医患关系基本首先是情感关系。

  随着西医的渗透与强势,这种以人情为基础的医患关系虽然加速在中国的城市以及发达地区退却,却依旧广泛地存在于医生、医疗条件和医疗资源都相对有限的乡村以及所谓的欠发达的边远地区。 2011年,在题为《乡村医生·父亲——乡村医患关系的变迁(1985-2010)》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朱清蓉以作为乡村医生的父亲生活史为主轴,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乡村这一渐变的医患关系,为重人情的中国乡村医患关系唱出了哀婉的暮歌。

  简言之, 在乡土中国多年存在的礼尚往来的医患关系中,首重的是人与情,其次才是病与钱。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产经》 2012年第9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岳永逸]竖筷插碗:消逝的、潜存的、应景的民俗──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五
下一条: ·[岳永逸]日渐文艺化的倒痰──忧郁的民俗学札记之七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