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朱靖江]以影像民族志方式表述人类学者的田野经验与理论见解
  作者:朱靖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8514
 

  直接展现社会/文化群体的“主位”观点

  在当代人类学的民族志创作中,由当地文化持有者提供的“主位”观点日益受到重视。文字型民族志作品一般通过作者对被报道人讲述内容直接或间接的引用来表达“主位”观点,然而,经由外来者居中介绍和翻译的观点,究竟在何等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持有者的真实意见,是否已被民族志作者的文化立场所“污染”,经常会遭到来自该社会/文化群体或学界研究者的质疑。影像民族志通过同期录音的方式,让文化持有者直接表述其“主位”观点,从而更接近真实的意思表达。特别是由文化持有者亲自摄制的社区/原住民影像民族志,更可能揭示社会/文化群体中不为外人所知的行为或观念,如秘密信仰、地下仪式、内部暗语等,在人类学者难以触及的私密领域展现重要文化内容与核心“主位”观点。

  促进本群体的自我教育和文化认同

  与文字写作技艺相比,操作影像工具和驾驭视听语言更易于被普通人——甚至是文盲或不谙主流语言文字的少数族裔——所掌握。社会/文化群体成员能够创作社区/原住民影像民族志,并在影像作品拍摄与传播的过程中,获得表达其文化观念或社会意愿的权利。影像民族志第一次使得人类学研究中的两方——民族志作者与被研究对象——拥有了同一个跨文化对话的平台。后者创作的影像民族志作品同样能够揭示某些人类学知识,阐释其文化特质,并与民族志作者的观察、描述和理论建构彼此求证。影像民族志的“赋权”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但为长期在人类学话语体系中失声的社会/文化群体提供了一种发言的工具,也通过这种与口述传统相通的文化传承方式,促进了本群体的自我教育和文化认同。

  综上,当代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强调“互为主体性”的学术立场,要求民族志作者运用“自我反射式”的方法从事田野观察和拍摄工作,建立以影像分享和视听互惠为准则的拍摄关系,鼓励社会/文化群体的内部人士以社区/原住民影像为载体的跨文化对话,达成更趋近真实的文化共识。在21世纪这个视觉文化无所不在、“眼球经济”如潮的时代,数字影像设备已经成为灵便易用的“自来水笔”,人类学影像民族志也势必将成为我们描述当代社会图景、呈现文化变迁势态、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得力工具。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02日第374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胡谱忠]《永生羊》:哈萨克族牧人的生命之歌
下一条: ·[邓启耀]视觉人类学的三个维度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