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李其名]从乡村仪式到文化景观:洋蛇灯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作者:李其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10906
 

  二、身份认同:维持传统与融入都市的协商

  洋蛇灯作为乡村仪式的一部分,很重要的功能是团结族人, 在仪式中体现同族的力量与和谐。如果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即“族”的重要性。族群将个人组织为群体,这种社会过程最核心的机制是族群身份认同。[7]族群一旦形成具有相对固定性,他们居于一处,用族群的力量对抗外来力量的侵扰。但是,同姓族群在社会文化结构与变迁进化过程中, 也会不断和外界进行整合,在影响外界社会的同时,力图获得外界社会的认可,并逐步显现族群的力量。从族群内部来看,(同姓)宗族主要提供一种身份认同,以整合本族力量。著名的人类学家斯图尔德认为,亲属与经济、宗教以及官僚机等是三种不同层次的整合力量。[7]这种整合力量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把同姓族人团结起来,把重要遗产继承、发扬下去,并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洋蛇灯作为邵氏族人社会表达的途径,是身份诉求、族群认同或隔离的文化资源。[8]同样,洋蛇灯所蕴含的意义体系和象征符号(甚至包括洋蛇灯的传说), 同样在建构着邵氏族群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阐释着他们对生活世界的界定和理解, 后来逐渐沉淀为一种这个族群的共同信念,这也是洋蛇灯民俗文化内涵之根本所在。但是,文化的发展又是开放的,受政治、经济、社会的挤压并反作用于他们,进行突破。传统洋蛇灯仪式在接受现代社会,特别是经济与技术发展———正如斯图尔德所言,技术与环境相互影响是文化间差异的核心基础———的影响,一方面,洋蛇灯及其代表的邵氏族人要保持洋蛇灯仪式的独有性;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并积极融入社会。当然,他们也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困难,比如玩耍人员的增多, 需要借助外姓力量的加入;玩耍周期的界定;符合政治口味、媒介呈现的要求等。在这种实际与想象的困难中,洋蛇灯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并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到新的身份认同方式。

  如今的洋蛇灯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以进一步获得宗族和社会的认同, 包括改变玩耍的周期,从每18 年一次改为今年的8 年一次; 同时也走出大邵村庄,来到合肥、肥东等地进行表演,把过去纯粹的“邵氏仪式”,改变成一种符合时代要求与文化生态的社会景观。在表演内容与形式方面,为了增强观赏性,洋蛇灯的玩灯技巧也进行了革新,增加了如“四蟒翻身”等更有视觉冲击力、扣人心弦的新动作,并解决了由乡村空地进入城市场馆后在程式上的适应问题。

  三、乡村记忆:遗失在符号消费的狂欢中

  现代生活注定世俗社会不再重来,过去乡村最美好的记忆,也因时代的变迁而只留存在想象中。马克思曾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重型机械化生产、静态劳动力和资本,开始变得流动、轻灵。流动、轻灵的现代社会,抛弃了过去手工生产的笨拙、缓慢,改造着过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造着人们的记忆与思维。同时,伴随着全球化席卷而来的新型媒介,为洋蛇灯等习俗提供展示、传播的平台外,也带来了“他者”的审视与改造。这些手持新媒介和政治、经济权杖的人们, 一次次冲击着世俗社会固有的记忆。从传统的角度看,“他者”的局限性,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任何阶段都无法忽略的问题,[9] 他们把洋蛇灯们改造成符合现代口味的时代符号。

  1. 定期。洋蛇灯引人关注的焦点是18 年一次的表演,18 年轮回人生并不常拥有, 这也成了研究者、传播者、观者和媒体津津乐道的焦点。但是奇妙的时间,拉长生活的同时,也拉长人们的期待,吊起观者的胃口。当人们意识到时间的意义时,生命变得有限,对事物的关注也格外珍惜。时一样依次参拜,然后每人带自己舞过的蛇身回当某种承担着共同记忆,拥有共同价值体验的事物(现象)定期上演时,勾起的是群体的深刻回忆。洋蛇灯不仅仅是邵氏的集体记忆,也是其他人对过去乡村生活的记忆,它代表了人们对过去生活仪式的浓浓怀旧。

  2. 程序。洋蛇灯表演有严格的程序,程序赋予仪式以正规、合理的身份,也代表着其他乡村仪式不可企及的高度。同时,严格的程序也有利于符号化的表达。作者搜集了关于洋蛇灯的新闻报道,在对洋蛇灯的新闻呈现中,大多会描述这一仪式的具体步骤,甚或不了解、不明白,都要用程序的方式,呈现在媒体上。比如有这样一段描述:

  作为第十代传人,邵传富如今当了指挥。他跟在蛇头旁边, 一声令下蛇灯便能变幻各种动作。“游着进场是第一个动作, 接着是‘斤扎’(音),然后又要做‘大斤扎’和‘小斤扎’,再后面是‘摇大车’和‘出洞’,最后一个动作是‘宝塔’,一套动作做下来最少要半个小时。”邵传富说,舞蛇灯的都是村里的青壮年, 听闻今年要舞蛇灯,在外地打工的人都已经纷纷回来。[10]这里的“斤扎”(音),应是“径折”,如山路般蜿蜒曲折的意思。采访者为了再现洋蛇灯的仪式程序,还是没有经过证实就表达了出来。

  3. 创意。流动、轻灵的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是创意,这要求脱离过去物质化的状态,走向更具创造力的符号形式。符号通常有资讯(information)和形象(symbols),[11]特别是属于美学范畴的形象,为现代社会的符号消费提供了对象。符号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资本、物质商品和劳动力日益有赖于符号,更在于符号商品流动,形成非组织化资本主义的重要产业。在现代社会,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商品,更把目光聚集在具有观念价值的“能与一些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无形附加值,也即创意的文化观念”。[12]洋蛇灯仪式现代存在的前提是,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具有某种图腾形象的观念产品,是古代创意与现代社会的结合。近些年来,洋蛇灯的表演形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其内涵的挖掘却是不够深入。因此,对洋蛇灯的创意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对民众心理的重构,摆脱民俗节日传承中重复性思维和实践的窠臼,既突出现代又彰显传统,既强调娱乐又宣扬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雷勇]论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及其现代建构
下一条: ·[景军]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