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雾霾之下重启春节禁放?
  作者:李兴国 周怀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5499
 

  民俗与环境的矛盾

  北京晨报:反对禁放者认为,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民俗文化,不应该禁止,您认为呢?

  李兴国:首先,尊重文化是应该的。所有的文化都需要载体、仪式,没有了载体和仪式,文化就是空的,而放鞭炮无疑就是一种仪式。其次,热爱我们的民族、国家,也同样需要载体,而民族认同感的建立,往往是通过共同的载体和仪式实现的。现在,传统的节日内容剩下已经不多,传统文化已经断档了。这样的情况让人担忧,过年习俗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邪恶的斗争精神,是一种文明、文化的传承。

  北京晨报:那我们该怎样面对传统习俗的问题呢?

  李兴国:现在人们对于传统习俗的态度,要么是全都放弃,要么就主张不加辨别地继承,其实都不太合适。民俗本身历经了数千年的流传,有好的但也有不科学的东西,应该将文化和迷信加以辨别,通过民俗来传承文化,抵制封建迷信,这比空洞的口号要更有意义。放在鞭炮问题上也是如此。

  放花炮“痛并快乐着”

  北京晨报:有人认为不放烟花爆竹就没有了年味儿,您如何看待这一过年习俗的意义呢?

  李兴国:放烟花爆竹是一种民俗传统,不仅是过年放,结婚、开业等都会放,传统时代更多的是为了驱邪、吉庆等目的,在今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暗示。人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的自我需求一旦被社会的自我所约束,就可能会非常痛苦。

  北京晨报:有人认为民众燃放烟花爆竹的快乐不应该被禁止,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快乐不该建立在其他人的痛苦之上,对此您怎么看?

  李兴国: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绝不是“少数人的快乐建立在多数人的痛苦上”可以概括的,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它不仅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意义,也有教育的意义。当然,除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外,燃放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我们的生活中并非缺少危险,像游泳、滑冰等活动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不再游泳或滑冰了吧。所以我不主张重启禁放令,而主张通过宣传和引导改变人们的观念。

  辩论、协商达成新观念

  北京晨报:公众对禁与不禁的争论,您觉得如何才会达成一个共同的观念呢?

  李兴国:香港的传统文化氛围也是非常浓厚的,过年人们会穿红衣服、照全家福等,但是香港是禁放烟花爆竹的。所以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我觉得改变观念,最终依靠的不是政府的文件,也不是法律条文,更多是通过社会辩论达成的,人们通过辩论、自然的协商机制,最终产生新的主流的观念,政府通过传播、讲道理,引导人们形成新的观念。而在这其中,社会组织和媒体应该起到更大的作用。

  北京晨报:那禁放与不禁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吗?

  李兴国: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的时候,通过行政方式禁止,可能就会伤害到人们的意愿,伤害到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所以要慎重。如果是引导和宣传,提倡人们尽可能少放、不放,效果未必就不好,比如网上80%的人主张不放,其实就挺好,如果真的有这么多的人过年不放炮,那些主张放的人可能就因此会少放,甚至就不放了。

  晨报记者 周怀宗

  北京燃放花炮管理变迁

  1986年12月1日至1993年11月30日,北京市实施《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暂行规定》,采取“逐步限制、趋于禁止”的管理方针。

  1993年12月1日至2005年11月30日,《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本市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地区。

  2005年9月9日,《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获得审议通过,北京开始可以在限定时间、限定区域燃放烟花。

  2005年12月1日起至今,实施《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这意味着本市实行了13年之久的烟花爆竹禁放令解除。

  2011年,北京市政府将原来的禁放区域增加,首次将居民区纳入禁放区域,全市禁放点达到6.4万处。

  (李兴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感受经济学”创始人。主持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北京市城市形象系统(CIS)设计及其舆论导向》和十一五规划《国际大都市视觉指引系统》等项目。)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晨报 2013年01月31日 08: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朝戈金:建立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自信
下一条: ·北师大珠海分校举行“钟敬文诞辰110周年纪念会”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