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萧放]《华北民俗文献》序言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0-05 | 点击数:8317
 

  天津是北方地区的著名商埠,天后宫是天津具有标志性的宗教景观,围绕着天后诞日所形成的皇会,是天津市民时间生活中的大事。关于天后宫庙会的文献有徐肇琼的《天津皇会考》,该书写于1936年。书中汇集了前代史志资料,对清代皇会多有描述,如清代天津皇会出会有固定的秩序,第一是门幡,第二为太狮会,第三为报事灵童,第四为中幡会,第五为挎鼓会,第六为杠箱会,第七为杠箱官,第八为捷兽会,第九为高跷会,第十为十不闲会,第十一为重阁会,第十二为抬阁,第十三为爬竿会,第十四为地秧歌,第十五为灵官,第十六为许愿者,第十七为宝塔七级,第十八为盖华会,即华盖会,第十九为鲜花会,第二十为花童会,第二十一为大乐会,第二十二为鹤龄会,第二十三为銮驾会,第二十四为娘娘五尊,有子孙娘娘、癍疹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天后娘娘,第二十五为接香会,最后殿以护驾会。当然对天津皇会的历史溯源与资料梳理考证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写作于同一时间的《天津皇会考纪》,作者署名为望云居士、津沽闲人。该书作者不仅搜集皇会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他以亲历者身份,对民国时期天津最后一次皇会组织及表现情况作了细致的记录,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现代庙会文献。

  山西庙会众多,著名的有太原晋祠庙会、翼城汤王庙会、洪洞接姑姑会、运城解州关帝庙会、朔州神头五月五庙会等。著名庙会文献有清末民初人刘大鹏撰写的《晋祠志》。“七月初二,晋祠赶会”。《晋祠志》记载了“祀圣母之神”的祭祀与游神的盛况。

  其次,看华北岁时民俗文献。岁时节日是民俗生活的主要内容,记录华北岁时生活的岁时文献主要华北各地都有,但京津地区较为突出。作为帝都,北京的岁时生活丰富多彩,记载北京岁时民俗的文献自元代开始直到民国有完整的岁时文献系列,元熊梦祥著《析津志》的“岁纪”篇,明朝刘侗、于奕正等著《帝京景物略》的“春场”部分、陆启泓的《北京岁华记》,清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富察敦荣的《燕京岁时记》,民国时期张江裁《北平岁时志》、张茂节、李开泰合编《大兴岁时志稿》、《宛平岁时志稿》、让廉著《春明岁时琐记》等。通过对这些岁时文献的阅读,我们对北京地区的岁时生活史有全面的了解。天津岁时民俗文献较少,在光绪《天津府志》与民国《天津志略》中有关于天津岁时的记载。如元旦新年,清代“正月元旦,昧爽长幼皆起,盛衣冠、设香烛、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以次而及,设盛馔和乐同享。各食饺子,取更新交子之义。 亲戚乡里交拜。履新互相请席,名曰“吃年茶”(光绪二十五年《天津府志》)。民国“ 除夕之夜,人多守岁,故于正月初一日,五更即起而祀神,焚香,放鞭爆,供面饺。事毕,合家食团圆饭,饮椒柏酒,饭即饺子,并备干鲜果品、肴馔以佐酒。而杂拌一项,尤不可少,盖杂合各干果及糖蜜食品,盛于一盘;年终,津埠干果店即售之。元旦日,食黍糕,曰“年年糕”,佛前亦供之。焚纸锞,合家互拜新年。乃出而贺人,见则一揖,亦有屈膝为礼者,更以吉语相祝。”(民国二十年《天津志略》)由此可见天津岁时民俗在改朝换代之后,依然传承。当然也有局部变化,如祭祀的程序,民国时期 已经较清代松懈。山西河北内蒙岁时文献同样大多包含在各地志书之中,专门的岁时民俗志少见。

  第三,华北地方风土文献。这类概述地方物产民情的风土文献,是华北民俗文献中比较突出的部分。京津地区的风土文献丰富,近人张次溪编有《京津风土丛书》,广业书局编有《北京历史风土丛书》,京津地区的风土材料从这两部风土丛书中基本可以获得,当然也不是全部。北京地区风土文献主要有: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清人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魏元旷的《都门怀旧记》、《都门琐记》、柴桑《京师偶记》、让廉《京都风俗志》,民国时期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等。这些风土文献的价值如何,可以《京师偶记》记载北京民居情况为证:“燕地风沙无微不入人家,窗牖多糊纸以障之。冬日又防寒气内侵,或易以高丽纸。至夏日,又于窗纸去其一二,裱以疏布,使其除暑纳凉也。布外仍系以纸,有风沙则舒之,无则卷之。”北京人为应对风沙寒暑,采取的这些居住防护措施,可谓巧妙周全。天津地区的风土文献主要有:清人张涛的《津门杂记》、崔旭编《津门百咏》、樊彬编《津门小令》,民国张次溪《天津杨柳青小志》等。杨柳青是天津近郊的著名商埠,张次溪是现代少有的对地方风土民俗特别关注的学者,他不仅主编了《京津风土丛书》,还亲自撰写了多部京津地方岁时风土著作,《天津杨柳青小志》就是其中之一,该志详细记述了当地疆域、河流、业产、民气、风俗、神庙、诗征等,为我们今天了解杨柳青年画产地历史及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河北风土文献有:清人吴汝纶《深州风土记》,民国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定县秧歌选》、郑德琪、赵棠合輯《河北省歌谣集摘要》等。其中,《深州风土记》是重要作品。吴汝纶是晚清桐城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在编《深州风土记》时,以“字字有本,篇篇成文”为原则,在风土记体例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而李景汉等社会学家对定县的社会调查及秧歌的搜集,是现代学术思想在地方风土文献写作中的新体现。山西风土文献亦较丰富,主要有明人沈思孝的《晋录》,清人齐翀的《三晋见闻录》,陆耀的《保德风土记》,民国陈希周的《山西调查记》、《山西考察报告书》等,这些文献对山西物产、经济、土风民情、异闻等均有记载。内蒙古风土文献丰富,主要有:元人杨允孚《滦京杂咏》,明人岷峨山人(尹耕)的《译语》,清人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张穆《蒙古遊牧记》、民国日本人松本雋撰,吳欽泰译《東蒙風俗談》、馮涨笞稏|蒙遊記》、王華隆等著譯《蒙古調查記》,卓宏肿睹晒盆b》,马鹤天著《内外蒙古考察日记》等。内蒙古在华北地区因为民族成分与游牧生活方式的关系,地位较为特殊。人们对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的民俗生活也有较多关注。从《滦京杂咏》中的蒙古见闻,到王华隆等著译的《蒙古调查记》中关于内蒙古宗教信仰与地理风俗,为我们了解内蒙古地区的风土人情,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

  华北民俗文献除了上述列举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地方志、风物志及近代调查采访资料,如民国时期的大量乡镇志;有国外人员对华北的调查资料,大型的如日本满铁调查资料,也有许多属于民俗内容。单一的如北京岁时记录,日本人在20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直到八十年代,就有四本《北京岁时记》,因为是日文,本书没有收录。值得说明的是,上面提到的一些著名的民俗文献,如《帝京景物略》、《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晋祠志》等等,因为有当代通行本,根据本辑编写总则,也没有收录。这部文献所收录的是平常稀见的民俗文献,但不是全部华北民俗文献,也不都是最重要的文献,这是需要给各位读者说明的。

  在这里我要感谢王晓燕编辑,没有她耐心、细致、有效的工作,本辑文献是没办法顺利完成的。感谢西华师范学院的旷天全老师,他在本辑文献中担当副主编,作了大量扎实的资料搜集工作,保证了本书的质量。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博士后吴丽平同志,她作为本书副主编之一,也竭力帮助完成本辑文献搜集工作,给我减轻了许多负担。张勃博士为本书目录的搜集也作出贡献,我的博士生高忠严同志也为本书费了一定心力,在此一并感谢。

  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对本项工作也给予了支持,本人承担有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辽金元民俗文献史研究及数字化管理项目》,以及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北京岁时节日研究》本辑文献是其中的基础内容之一。

  (萧放主编、吴丽平、旷天全副主编的《华北民俗文献》22册,
作为甘肃古籍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华北文献丛书”专题已经由学苑出版社2012年出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渡边欣雄]四大门信仰:神秘而亲切 源自村野乡间
下一条: ·[钟敬文]高密民间美术
   相关链接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张士闪]华北梅花拳的儒学标签与历史重构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张士闪]华北梅花拳的儒学标签与历史重构:以清朝杨炳《习武序》为个案
·[赵彦民]共有资源视域下的华北农村水利组织研究·[武静静]华北乡村宗族组织形态的当代变迁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王霄冰]民俗资料学的建立与意义
·[张兴宇]从梅花拳“拜师礼”看近现代华北村落中的礼俗互动·[王霄冰]海外藏珍稀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的构想与思路
·[李华伟]论民间信仰研究的“华北模式”·[高万桑]存在一个中国北方宗教吗?一篇述评
·[郑艳]京津竹枝词的发展历史及其文本性质研究·《文化遗产》刊发“日本藏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专题
·[王加华]江南与华北面食上的舌尖差异——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中心的分析·“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成功举办
·[李文宁]《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叙述模式及其成因初探·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
·[刘巧莉 王剑]负土筑墓·岳永逸:《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