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朝戈金:民俗传统与都城生活
——在第三届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论坛的主旨演讲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5 | 点击数:5454
 

  回到北京发展和建设的话题上来,我觉得,21世纪的新北京,不能是一个与文化传统断裂开来的北京,不能是一个没有历史感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北京。一句话,北京人不能栖居在一个没有了“魂儿”的、没有了“味儿”的都城中。那么,怎么样重新复兴老北京的“魂儿”呢?基本上不能从宫廷文化中找到根基了,也基本上不能从士大夫文化中寻找根基了,那就只能从民众文化中接上文化的脐带了。

  北京地域文化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是极为难得的宝藏。它们不仅不是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反而会成为今后更好发展的助推剂。只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北京就会成为更有价值的宝地,成为各国人民争相前来一睹风采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里我给城市的管理者们献上六点建议,希望能够发挥微末作用。

  如何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树立都城形象,这里有一些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参考。

  第一,摸清家底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框架中,就有“立档、抢救、保存、保护、传承、研究、宣传、振兴”等多个工作环节。建立较为完备的档案,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以我所了解到的情况看,北京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的不错,当然也有提高的很大余地。历史街区、老字号和老品牌、传统风俗习惯、特定文化活动的空间(如庙会)、特殊的工艺美术、表演艺术(京韵大鼓等)等等,哪些需要抢救和整理,哪些今天已经基本消亡,需要通过博物馆和陈列馆的方式予以保存,那些能够通过特殊扶持而得以焕发新的生机,需要细致的调研和小心的论证,需要政府的力量、学界的知识和民众的参与三方的合力。缺了哪个方面,事情都可能走样。

  第二,广泛参考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各国在都市的建设和发展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各国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同,那些经验不见得都适合我们,但是取精用弘,博采众长,则是我们应当有的态度。设若北京的城市硬件规划和发展思路,在几十年前就广泛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得少走多少弯路啊!今天在城市文化的设计上,依然需要广泛参照各国各地区的成功经验。哈佛大学旁边的哈佛广场上,连开哪类餐馆都有限制,以鼓励餐饮文化的多样性,限制连锁快餐业对老字号和特色餐饮形成冲击。

  第三,京城和京郊、京畿地区的协同发展,乃是北京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京郊和京畿地区不仅是为城区涵养水源,消化垃圾等,还是为城市发展储备空间,为城市生活提供某些转换的重要区域。在未来的发展中,京郊、京畿地区的作用会逐渐凸显出来。从国际大都会的发展经验看,京郊、京畿的远期发展前景,将会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

  第四,都城文化建设中的取舍,应当充分听取民众和专家的意见。北京鞭炮的限制性燃放措施,就是相当成功的例子。广泛听取民意,同时尽量随着当代都市生活的新环境和条件,大幅度降低传统民俗活动的潜在风险,应当是今后对待许多民俗事象时应当采用的措施。社会管理的策略之一,也在于将某些事象的决定权,下移到民众当中去,培育与决定权相配合的责任感。尤其是某些“移风易俗”的举措,若是经由民众广泛参与并以适当程序决定,其效果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降低民众与政府潜在或直接对立情绪的发生机会。这也是一种为政的智慧。

  第五,要高度重视本地的民俗传承。它们所拥有的直接的和潜在的价值,往往还远没有为人们认识清楚。它们是当地人民长期创造和传承的文化血脉,是某种特殊载体,能够生动呈现和反映特定地方的特殊历史进程和民众的情感历史、审美倾向、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的观念和情感,传递着该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和某种精神气质。

  第六,由于民众文化的多相性和复杂性,对于不同文化特质和要素的传承,也就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文化事象,采取各不相同的工作路径和方法。有些民俗事象,像民间工艺的某些类型,具有生产性前景和市场化条件,可以顺水推舟地鼓励和振兴。有些艺术门类,今天振兴的条件还不具备,需要耐心培育消费市场,需要逐步引领它们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有些文化事象,更属于昨天文化的折射和投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好资料档案的抢救和保存工作。有些有助于培育民众、特别是青少年道德情操、艺术鉴赏力和手工技艺的事象,则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安排,成为体验式教育的一项内容,培养孩童的动手能力,或者成为美育教育的一项内容,增加儿童的审美能力等等。

  总之,北京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这座大都城的明天,一定会因为承续了昨天的美好而更具魅力。谢谢大家。

       朝戈金 2012/4/7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2-04-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彦:中国戏曲现代戏从延安出发
下一条: ·李福清院士讲座:射日神话比较研究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民间文学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孟令法]医疗技术的改进与民俗传统的延续:江苏省沛县立春“戴春鸡”习俗研究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万建中]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的历史演进——基于北京饮食文化的视角 ·[徐磊 荣树云]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