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陈彦:中国戏曲现代戏从延安出发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作者:陈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23 | 点击数:7700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创始人柯仲平(左)与马健翎
  戏曲现代戏的拓荒人柯仲平和马健翎

  马健翎的创作实践所留下的最宝贵经验是:戏曲必须走大众化的路子,既要反对庸俗,更要反对一味的雅化。

  柯仲平是新中国第一届作家协会副主席,那一届主席是茅盾,副主席只有丁玲和他两人。他因有一脸大胡子,而被毛泽东称为“美髯公”,人称“柯老”。

  “柯老”1902年出生于云南省广南县。十八岁时,创作了第一首自由诗《白马与宝剑》。他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来到延安,“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与勉励”,在文化工作训练班学习后,当选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救亡协会副主任,1938年7月,任民众剧团团长。

  据“老民众”回忆,当时有人问他,为啥三十几岁,就又是蓄胡子,又是拄拐棍的,他笑笑说:“工作需要么。别人是倚老卖老,我和马健翎是倚小卖老。民众剧团都是年轻娃娃,在老乡们眼里,青年人嘴上没毛,说话不牢。现在兵荒马乱的,你不乔装打扮,老百姓就不放心同你打交道。我拿着这根棍,不管老乡是男是女,一见长着胡子拄着棍的,就知道你是老年人,就会让你进他家的门。这样,你不就与他拉上话了吗?”而他们的许多“新秦腔”创作,也正是这样“与老乡拉家常拉出来的”。

  柯仲平在民众剧团成立之始,拟定了一个《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宣言》,至今读来,仍有启示意义。当时的延安,有许多知识分子从不同的地方走来,有相当多不同见解。毛泽东希望以文艺形式“团结人民,打击敌人”,而一些“留洋”回来的文艺家,对此是不屑一顾的。“柯老”在“宣言”中说:“有些文人是厌恶旧形式的,他们只崇拜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其实是离开我们中国大众太远了,他们也没有好好研究一下在我们大众里生长着的艺术。又有一部分文人是只一味崇拜中国旧东西的,这类守旧派,他们简直不愿往前进一步……我们相信,我们不但能学会利用自己的文化遗产,并且也能学会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并且同时能学会吸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不过在利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在今天,我们第一必须利用的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要利用大众中有根源的活文化遗产。在艺术上,利用旧形式,就是利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重温这些话语,就发现我们今天说来说去,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事,其实并没有多少新观点、新玩意。民众剧团,正是在这个“宣言”的导引下,才在整个抗战实践中,始终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改造“老戏”、“旧戏”,演出反映当下生活的现代戏,使民众“趋之若鹜”。

  “柯老”把民众剧团带到1942年后,交给了剧作家马健翎,他自己任边区地方艺术学校校长去了。

  关于剧作家马健翎,曹禺先生1987年说过这样一句话:“马健翎在秦腔改革上是有贡献的,成绩不可磨灭,真了不起!”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戏剧家田汉来陕西,专程拜访了解放后执意不去北京而要留在陕西搞秦腔的“高干”马健翎。那时他住在关中农村一个叫常宁宫的地方,离西安有三十几里地。为熟悉生活,他特地在那里买了三孔旧窑洞,其中一间还住着一户老农民。离此仅几里地,作家柳青后来也长住在那里写他的《创业史》。田汉来到这里,见脚下河水潺湲,远处终南山隐约浮现,四周村落鸡犬相闻,便说:“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生活的海洋啊,能在这窝窝里生活,真是很幸福。创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难怪你的作品好。”马健翎笑着说:“咱这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嘛,我就爱在这农村,和群众一起混。”田汉说:“你这才混出名堂来了,你马健翎不枉活一辈子人了!你的戏很多,我没几个,看了《游西湖》、《赵氏孤儿》,就知道你的功力,大手笔,曹禺说过你,有胆识,很恢宏,激动人心。你是艺术大师,戏曲界,我们的老师、大师。”马健翎瞪大双眼笑笑说:“我能有这么贵重?这是你主席(田汉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捧喝,我是一个兵,你领导的兵啊。”

  马健翎对于今人来讲,可能有些陌生,但一提起他的诸多戏剧作品,人们当会感受到他的分量,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现代戏《中国魂》、《穷人恨》、《血泪仇》、《十二把镰刀》等就出自他的手笔,而至今仍是多家剧团经典保留剧目的《赵氏孤儿》、《窦娥冤》、《游西湖》等传统戏,也都是经过他悉心修改,才久演不衰的。有人说马健翎的戏剧成就,重在对诸多传统历史剧的重新打造和整理改编,而其现代戏由于趋时随世,时过境迁,已成明日黄花。而我以为恰恰是对现代戏的开创性贡献,才奠定了马健翎作为戏剧大家的不朽地位。马健翎创造的现代戏,一开始就注重对生活的真实模仿与提炼升华,不仅具有生活的原汤感,并且注重“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美学把握,在中国现代戏曲史上,怎么强调马健翎的功绩和地位都是不过分的。

  马健翎1907年生于陕北米脂的一个飘着书香的贫民家庭。米脂这个出产美人的地方,当时商业活动特别发达,演艺市场火爆,各类戏班一月数次光顾。他在学生时代就演“宣传进步主张”的文明戏,当教师后,又利用课堂阵地和寒暑假外出从事进步活动,险些遭国民党逮捕。无奈之下,逃往北京,一边在北大选修哲学,一边广泛涉猎戏曲精粹,不仅反复亲睹了梅兰芳等艺术大师的精彩表演,而且对其他剧种的特色、形态也一一熟知起来。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四处流浪”的马健翎回到陕北,先是在延安师范当校长,领导学生组建了“乡土剧团”,他们的演出好戏连台,观者如潮。“入伙”民众剧团后,他从一个民间“戏剧爱好者”,日渐走上“戏剧大家”之路。

  著名作家丁玲、文艺批评家周扬和许多老一代文艺家,都曾撰文评介过马健翎的文艺创作功绩,有学者甚至这样肯定马健翎延安时期的创作:“如果有人问,谁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陕甘宁边区的生活,我们的回答首先是马健翎。”无论是在生活视野还是历史视野上,马健翎都对边区生活与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斗争画卷,以及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提供了最鲜活的文化记忆。他的《中国魂》、《十二把镰刀》、《血泪仇》、《大家喜欢》、《一条路》、《好男儿》、《查路条》、《穷人恨》、《保卫和平》等剧的成功演出,不仅鼓舞了抗日士气,对旧的统治也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连美国朋友斯诺都几次对毛泽东讲:“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武器了。”因此,他被边区政府授予“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称号。

  马健翎的创作实践所留下的最宝贵经验是:戏曲必须走大众化的路子,既要反对庸俗,更要反对一味的雅化。这也是毛泽东《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健翎每次创作完稿后,先要拿去给炊事员们念,如果这些人听不懂或者不喜欢,他就会反复修改,直到他们点头为止。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健翎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来自于他对民族戏曲本质的谙熟与圆通,如果只是寻求在剧坛上的怪叫一声,从而招徕一阵热炒,混个圈内“脸儿熟”,恐怕他的创作与改编实践,早就随着他上个世纪60年代的含冤去世而灰飞烟灭了。然而,他创作和改编的几十部戏,至今仍在大西北和更大范围内传唱着,我想,这对于58岁便在“社教运动”中含冤去世的“马老”来讲,已是最大的人生告慰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学泰:宋元“水浒”故事的传承与演变
下一条: ·朝戈金:民俗传统与都城生活
   相关链接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
·毕兹卡的阳戏·[乔宗玉]《孟姜女传奇》:澧州大鼓动京城
·“郭汉城对中国戏曲的贡献”研讨会召开·百年侗戏述说百年故事
·京剧演员急需更多平台“炫彩青春”·[杨金源]民间戏曲作为重建在地社会符号之区域民俗事象研究
·“戏友戏迷在,戏曲不会亡”·山西平遥一老农出版20万字古戏台研究专著
·[王馗]古老剧种如何传承——以戏传艺 延续古老品格·[刘恒]“百戏”影响中国戏剧的形成发展
·哈佛大学东亚系伊维德教授访问记·[刘恒]戏曲地域文化研究离不开传播学、接受美学视角
·[刘恒]传统赛社演出形态的变化·田仲一成:《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
·[倪锺之]寻访木鱼书:李福清的曲艺版本研究·河南老艺人家传六代布袋木偶戏面临失传
·[柏岳]为“滩簧”立传·[刘闽生]回归戏曲本体 保持剧种个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