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仲富兰]第一是保护,而后才可说“创意”
  作者:仲富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13 | 点击数:6937
 

  从“保护目录”

  告别“笼统模糊”

  我以为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一个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平台。现在是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三家社团,期望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团结更多的社团参与,由上海民间社团的各路大军,形成一个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学术团队,定期能够交流、探讨,出主意、想办法,有好的点子就形成课题来研究。现在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需要各方面人士团结协作,合作共赢。在上海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目前保护的措施更多的是主张建立民俗文化村、文化博物馆等方式。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上海文化资源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与物质文化资源不同,由于上海文化资源中相当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民风民俗的资源,它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既拥有这种非物质文化资源,而且是这种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下大工夫对上海境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编制保护与利用目录,既可以保护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又可以使政府有关部门心中有数,还可以形成产业、产权多元化的运作,使上海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换。

  要建立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目录”,接着问题就来了,保护的主体与客体是谁?谁有资格来评定和评估?有人会说,现在不是已经建立一套“专家系统”了吗,但我要问,谁又来对这个“专家系统”资格做出鉴定?专家被誉为“砖家”,实在不是个案。我看,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文化产权机构的经验。未来的文化资源评估体系,可采用“6—2—2”的标准化机构评估方式,即“科学规范流程+科学鉴定+艺术鉴定(经验鉴定)”的鉴定方法架构。其中,鉴定评估测定的60%占比打分依靠一套标准化的程序手册,20%依靠仪器和科技手段,另外的20%将由专家经验组成。这将打破现行的文化资源市场鉴定评估的“一家之言”,依附这套合理的鉴定评估体系,一两位专家意见将不再成为主导文化资源的关键。为使“第三方评估系统”真正落实实施,保证“第三方评估系统”的公正、公开与透明,上海应率先在政府领导下成立由文化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有关社团的专家、学者、行家、藏家组成的文化资源评审委员会,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业界行家参与,引进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以及相关科技手段,为当今文化资源市场合理规范提供有效的数据保障。对创新项目,该申请专利就申请专利,该保护版权就保护版权,建立上海文化资源保护目录,提高法律意识,形成权威的第三方评估系统,以维护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走上健康的轨道。

  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要采取精细化和标准化操作的理念,在形成上海文化资源保护目录的基础上,要制定标准,讲究章法。我们现在的状况大抵是“笼统模糊”,如酒道、茶道,都源自于我国。我举一个例子,现在人们都说上海人不胜酒力,上海是不产酒的地方,我查了史书,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官府在华亭县东北一个名叫“上海”的大聚落设立酒务,名叫“上海务”,管理附近地区的酒类买卖和酒税。这条史料,见之于《宋会要辑稿》,是古代上海“以酒兴市”的历史见证。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从“上海务”到“上海镇”,是一个飞跃,前者堪称史籍记载最早的以“上海”相称的聚落,而“上海镇”出现时,已经是一个新的贸易港口,成为风樯浪舶、商贾糜集之地。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考证,“上海”聚落出现的实际时间,起码在五代末或北宋初,也就是公元十世纪前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上海产酒的历史有千年以上,只是近代以来退化了。天下万物,用进废退,我们的饮酒文化,笼统模糊,白酒生产没有行业标准,饮酒之礼失却餐饮规范。日本人将我们的酒道、茶道拿去,搞了许多酒道馆、茶道馆。比如日本白酒的行业标准就是一个,而且可以出售,但他们的品牌可以无数,参照统一的标准来生产,具体的酒业品牌却在竞争,大家都在精细化、品牌化方面竞争。从事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特别要克服“笼统模糊”的思维模式,把文化资源的精细化、标准化操作,看得慎之又慎,其他食品生产也是如此,如今国人对食品安全颇有微词,就是因为没有标准,胡乱操作,结果是没有章法,乱象丛生。

  如何避免

  “剃头挑子一头热”

  怎么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现在,大家到处谈论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城市特色、地域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最宝贵的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本末不能倒置。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只能在以前时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不可能割断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历史,凭空创造出一种文化来。一点一滴地培育、一代一代地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似乎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政府抓得多,民众参与度仍有待提高,其实不是老百姓没有热情,而是要看你的文化保护与利用政策是不是具有吸引力,是否以提升市民福祉、提升城市创新力为旨要;许多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市民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如果你是做做表面文章,发发号召,做做样子,或者搞搞政绩工程,与广大市民切身利益没有什么关系,市民当然不会有积极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嘛。所以,主要还在于如何引导,如何将文化与市场、文化与民生,与市民的生活联系起来。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科技等相互渗透与融合日益深入。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应该通过传媒界,让普通市民都认识到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空间的密切关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我们城市未来发展的意义。再说,任何一项民俗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是在传播或者销声匿迹的。特别是当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激荡和剧烈的变异,它的传播特征就更为明显了。所有民俗的传承变更,都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传递来完成的。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曾有诗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今天还是特别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传承、保护与利用好上海的文化资源。可以说,保护利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上海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上海的未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2-06-11 00:3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付裕]唐卡:市场新宠的逆市突围
下一条: ·朱大可:女娲遗骨和旅游考古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