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郑培凯谈史景迁和美国汉学
  作者:郑培凯 华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23 | 点击数:7086
 

  他有一本著作叫做《天安门》,很多人误会这本书说的是天安门事件,其实不是的。他认为天安门很重要,从清朝就重要,是一个中国近代史的象征。书中主要讲三个人:康有为,鲁迅,丁玲。史景迁借助由这三个人延伸出来的所有历史事件,呈现出当时的社会思潮、人物性格,还有他们的历史处境,历史环境的大变动,这是很有意思的。他的基本看法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遭遇是他们个人的生活,而出现这些遭遇的环境就是历史。所以从这里头又发现了近代中国历史文化的变动,又回到对每一个人的关注与重视,由此展现活生生的历史。我们中国的历史研究,到了二十世纪,开始学西方的历史的时候,有个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学了一套客观的历史,然后经常讲到历史的潮流,经常把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抹杀掉,对个人遭遇和心境的认识比较欠缺。

  他第一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康熙与曹寅》,其实写得蛮好,用比较传统的史学的写法,用档案哪,用文献哪。那本书耶鲁大学出版社觉得不错,后来就出版了,卖了二十年,第一版都没卖光。后来史景迁成名了,都卖掉了,而且不但如此,后来还加印。我觉得这个现象也很有意思。有些人读书也怪,明明这本是好书嘛,他不读,一定要作者后来享了大名了以后才读。我知道最典型的例子是高行健。高行健的《灵山》在台湾出,十年卖了五十九本。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个礼拜卖了五万本。

  其实史景迁在学习他的本文化,也就是欧洲文化的过程当中,老早就碰到很多跟中国有关的一些讨论,这可以从他的第二部作品中看出来。那本书叫《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 1620-1960),是比较好看、比较通俗的。虽然用的资料大体上都是第二手的,可是他研究了从明末一直到新中国这个历史阶段在华的外国专家、外国顾问、传教士等等。他后来写了几本书是跟这个主题有关的,他也会再回到西方找材料,比如说《胡若望的疑问》,相关的资料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梵蒂冈都有。这本书的写法就有点像写《王氏之死》。《大汗之国》等于说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西方怎么看中国,他也写得蛮有意思。

  他一部一部地这样写,后期比较重要的作品是本教科书《追寻现代中国》,这本书到今天仍是在美国学中国近代史最主要的一本教科书。这本书出版后很快就成为畅销书,这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一本教科书,居然可以变成畅销书,在美国普通书店都有得卖。

  美国汉学界和学术界对史景迁的评价如何?

  郑培凯:他的《康熙》出版后,一般的评论认为很好,史学界评论也认为很好。但那些汉学家就觉得,哪里有这样写历史的?也不是所有汉学家都批评,但的确有些人觉得他另辟蹊径,假冒康熙,端起架子说英文。汉学界总觉得,这个史景迁走的路子,不是我们搞汉学传统的方式。等到他写《王氏之死》的时候,就有一些人叽叽喳喳的了:“做梦嘛,乱想的,这个东西跟客观历史不相干的啦。”这种批评是有的。史景迁后来按照他的路子再继续写下去,每本书都开始畅销了,这时候就有人不满了。你写的是学术著作嘛,居然畅销了;我们皓首穷经的汉学研究著作却没人看。特别是写到《天安门》,大家也不是批评这本书写得不好,就是说它太畅销。

  我觉得汉学界在过去的美国,是非常边缘的,就好像在我们中国,你研究非洲史,或者是阿拉伯史的,应该是非常边缘的。因为美国最主要是,自己有个美国史,美国史之外,是以欧洲史为主,欧洲的上古史啊、希腊、罗马啊这些,有研究中古史的,也有研究欧洲思想史或是社会发展史的,然后有国别史,英国、德国、法国……中国是一个国别史,大概是这样一个状况。

  当汉学本身是边缘的时候,它自己有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比较传统。史景迁的整个路数呢,他从来没有限于传统的汉学圈子,他就是研究历史,只不过具体的研究领域是近代中国的历史。所以他写书的对象呢,不是写给汉学研究领域的汉学家看的,他是写给对历史有兴趣的,还有各种领域的历史家看的,因为他们希望了解中国的历史。

  讲到汉学界是蛮麻烦的。汉学界最主要的有一批人是研究与讲授中国语文的,这些人总是觉得,可能史景迁中文底子不够好。当然,我相信史景迁没有他们的中文底子好,这个我相信。可是在欧美历史界,他一直都受到大家的认可与尊重,他做过美国历史学会的主席,也就是整个历史学界的领袖。这可能也反映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因为他真正活跃的学术圈是历史界,而不是所谓的汉学界。现在在美国很少听到对他的批评,传统的汉学界也接受他,因为他的著作变成教科书了。教中国近代史,总会选用他的书,甚至有些人教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也用他的书,因为他写过鲁迅、丁玲,以及近现代作家的生活环境。可是,他基本上还是个历史家,当然因为是研究中国,所以也被人称作汉学家,然而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学家。

  在美国,整体的知识圈与文化圈都对他很尊敬,像《纽约书评》经常请他做撰稿人,那在美国差不多算是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一份刊物了。《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也请他。他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很随和,写历史也像讲故事。他的东西写得很畅销啊,一般人都可以看,可他基本还是很严谨很扎实的,因为他是个历史家,受过严格的历史训练。他的训练是这样,他会运用想象,弥补历史的缝隙,可是他每一个想象的出发点,都会告诉你,这个想象怎么来的,都有依据的,不会随便乱想,因为历史不是虚构的故事,他不是做文学创作。特别可以注意,看他如何批评有些胡乱想象的书,他的批评很严厉。比如有两本书,一本是《黄金之城》,一本是《1421》。像这种时候,他谨慎当中还蛮决断的,“根本是胡说”,他就敢这样讲。他经常在学术界跟文化界担任一个知识人、文化人的本分功能,让他的知识以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与人家共享。

  他的学术地位嘛,我想可以这样定:他作为一个历史家,把一些涉及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探索重新提出来,以明畅的文字叙述清楚,探讨近代中国的历程该如何认识。其实是把历史哲学也探讨的一些重要的议题,都重新提出来,然后通过历史叙述来实践。他实践的本身,就是一部部历史作品,都呈现出具体人物所经历的历史氛围。你可以看到,他的著作是历史写作很好的典范。有人批评他偶尔会误读了中文材料,我看也难免,人非圣贤,不是说什么都百分之百对的。他处理的历史题材,一般都通过具体的个人或事件,涉及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的历史环境,而比较不太进行特定的专题探索。他也会爬梳史料,找出过去史家不太注意的材料,但总是为了说清楚具体历史事件发展的关键,而不是专为了从事历史考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史景迁影响了西方对近代中国的认识,这方面他有很大的贡献。他的贡献,跟早期,比如林语堂、赛珍珠他们,有一点不同。他基本上还是个学者,他讲的东西,是从研究的角度,或者把学界的东西呈现出来,让大家理解中国以及中国所经历的变动。他的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个很重要。不讲别的,现在我们在英美教中国近代史,最基本的教科书就是用他的。以前我们用费正清的。费正清那本写得很枯燥,文字不如史景迁的流畅活泼。至少,他们的书作为教科书,基本史实都可靠,你假如找出毛病来,也是你的一个成就。当这样的书大家都读,而且都觉得可靠,这就是重要的知识来源,会影响整个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与态度。1980年以后,美国人、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国,一个很主要的来源,就是看史景迁写的书。■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1-04-10 02:3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柯马丁谈欧美汉学格局
下一条: ·杜赞奇谈中国传统中的“普世精神”
   相关链接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毛晓帅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
·[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
·[李靖]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的理论之路·[孟子凡]民俗学视域下的空间
·[美]布鲁范德:《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朝戈金、高丙中当选美国民俗学会“荣誉国际会士”
·[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罗安平]葆育地方感:美国阿帕拉契亚的民俗实践
·【讲座预告】白若思:海外中国宝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北大,2019年9月22日周日14:00)·[张静]《北美民俗研究》与美国民俗学的理论建设和学术转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