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吉狄马加]高原的初夏依然绽放着春天的花朵
——在“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吉狄马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20 | 点击数:7197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大地的中心或大地本身,因此也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散发着华夏文明最早的曙光。因此,我们关注这块神性的土地,就是在关注中华文化的记忆;敬畏这块神性的土地,就是在敬畏天地时空里人类存在的意义。

  土地,人类最初的摇篮,也是最后的精神家园。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仍把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大地,深情而亲切地称为母亲,满含着对大地浓浓的感激和尊重之情。我们知道,大地母亲的称呼是现代人对远古人类思维和思想的传承和延续,与“泥土造人”神话关系密切。而中国人的大地母亲情结,其含义更加丰富,不仅包含泥土造人神话,而且还包含大地拯救人类和人类最终回归大地的神话。然而,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技术的高超和物质的丰富似乎成了现代文明的同义词,而在精神和人文领域,现代文明往往又同边缘、迷惘、空虚、喧嚣与孤独联系在一起。大家已经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远离故乡、远离泥土,于是,没有了塄坎和泥巴的牵绊,没有了朝霞和炊烟的召唤,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感觉到故乡越来越空,而人群拥挤的异乡却在日益变冷。

  尽管土地一直被称作母亲,是人们的出生地、避难所和最终归宿,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她的尊重和敬畏在日益减少,似乎人类已经完全长大,已经能够完全独立,可以无视,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伤害大地母亲,疯狂地挖矿采油、开山伐林、污染环境、毁灭物种。然而,人类的狂妄已经已经受到大地母亲的警告和惩罚:气候变暖、旱涝无常、沙漠化扩大、资源枯竭等等。

  因此,我们应该怎样善待土地及其所派生的一切,我们应该如何像爱护母亲的身体那样去爱护土地,把敬畏还给自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我们又该怎样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有带着这样深切的关注和思考,才能彰显土文化研究的本质意义。我想说的是,保护土地就是在保护宇宙万物的生命力,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从人类学的角度讲,一个健康的世界应当充满着生机,新的生命及其文化不断在现有的土壤中滋生,因此,保护土地就是在保护宇宙万物的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并热爱土地,其实就是在尊重和热爱人类的未来。

  我想,今后我们还要实现这个论坛从本土到国际的转化,力求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影响更广泛。我们研究交流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让所有的人携起手来,共同守护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让我们共有的家园永远安宁、和谐、温暖。

  最后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学者在青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吉祥如意!谢谢大家!

  吉狄马加
(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2012年5月20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2012-05-20 21:25:0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小贝]习惯的力量
下一条: ·[小贝]我们可能正生活在格言的黄金时代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霍福]刘敏宽的关公情结与青海关公文化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2023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晏周琴]青海热贡六月会中的“开红山”仪式调查研究
·[刘晨]后土与社、地母之关系初探·“2022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
·[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
·“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