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仲富兰:珍惜上海民俗文化资源
  作者:记者 管国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28 | 点击数:9913
 

  城市的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历史上,上海曾经拥有世界瞩目的文化大师和文化名人,上海曾经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上海曾经有过令人激赏的辉煌,不能让这些文化资源仅仅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中。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上海应该深化自身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拓展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渠道,努力构建与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形成新的支柱文化产业,完善文化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优化文化发展格局,改善文化生态环境,使上海真正出现人才荟萃、精品迭出、和谐有序、走势强健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传承民俗

  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新报记者:您怎么看待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当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仲富兰:现在,大家到处谈论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城市特色、地域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最宝贵的资源,它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可复制的最稀缺资源。本末不能倒置,任何时代的文化都只能在以前时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不可能割断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历史,凭空创造出一种文化来。一点一滴地培育、一代一代地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海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靠的就是黄浦江与苏州河两岸的上海儿女薪火相传、接续培育、不断创新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首先需要张扬这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滋养和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保护民俗文化这份遗产的过程中,认清民俗文化资源传承与利用的双重品性,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使继承与弘扬有所依据,发展与创新有所依托,就必须首先要将保护工作置于相应超脱的独立地位,不能急功近利地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片面视为推动经济发展或者提升政绩的实用手段。

  新报记者: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民俗文化的保护似乎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政府抓得多,民众参与度仍有待提高,您觉得如何才能使普通民众真正融入其中?

  仲富兰:现在确实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其实不是老百姓没有热情,而是要看你的文化保护政策是不是具有吸引力,表现为提升市民福祉,提升城市创新力。许多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市民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如果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发发号召,做做样子,与广大市民切身利益无关,民众当然不会有积极性。所以,主要还在于如何引导,如何将文化与市场、文化与民众的生活联系起来。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科技等相互渗透与融合日益深入。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应该通过传媒界,让普通市民都认识到,上海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和自己生活的城市空间的密切关联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我们城市未来发展的意义。再说,任何一项民俗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是在传播中发展或者销声匿迹的。特别是当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激荡和剧烈的变异,它的传播特征就更为明显了。所有民俗的传承变更,都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传递来完成的。民俗传播拓展了民俗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也拓展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时空形态。因此,要通过民俗传播的研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动态过程中,把握住民俗文化的特质。很显然,传播是民俗研究之网的“纽结”,抓住了民俗传播,也就抓住了民俗文化研究的“牛鼻子”。

  新报记者 管国忠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天天新报 2012年04月2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罗永麟:不懂民间文学成不了大作家
下一条: ·跨国学术对话是精神盛宴
   相关链接
·[潘文焰 仲富兰]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
·[仲富兰]从“端午”说到尊重祖先的传统·[仲富兰]“银汉秋横”说七夕
·上海民俗学研究沙龙举行2015年第四次活动·仲富兰:《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
·上海民俗学研究沙龙第三次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仲富兰]如何面对上海消逝的文化记忆
·[仲富兰]民俗的国学价值·[仲富兰]六十星宿的民俗学意义
·[仲富兰]第一是保护,而后才可说“创意”·[仲富兰]端午文化:民俗文化意义的开掘与传承
·上海民俗民族民间文化博览会开幕·[讲座]仲富兰:上海的开埠地文化及其民俗流变
·民俗学家仲富兰谈端午:传统节日也要与时俱进·[徐华龙]月份牌与上海民俗映象
·[仲富兰]法定清明节假引发传统文化思考·[仲富兰]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
·[仲富兰]民俗学的渊源和民俗文化学的兴起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