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麻国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1-22 | 点击数:13508
 

  看似复杂多样的区域社会网络有其自成一体的发展轨迹。传统社交网络经过不断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最终成为今日所讨论的超越国家意识形态和地区边界,并且自成体系、健康有序的跨国网络。微观而言,族群身份、亲属关系、宗教知识、商业资本都可以在家庭或家族生活中习得,并依靠代际传承得以延续。再扩大一点说,文化风俗、知识体系、思维逻辑、传统惯习等族群特征又在群体间的交往过程中得以固化,并在不同时空的社会中进行展演。当然,全球市场、意识形态以及地区间的经济依附关系等更为宏大的社会结构对区域网络的历史演变也至关重要。而承继历史各时期纽带关系而成的区域网络在空间上又具有流动性和延展性。即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会因主体活动空间的变化而流动,又可因家族、地域、族群、国家等认同关系而进行延展和相互糅合。

  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经济交换关系是引发持久而复杂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的原动力。环南中国海区域整体首先依靠资本关系和商品形式实现了整合。围绕不同商品的流动,中国与东南亚各地区在很早就建立了港口间的贸易关系。除了实现区域内自然资源的互补外,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这些跨地域的经济链接中,背后还暗含着不同文化系统与价值体系的运作。比如,东南亚海参和燕窝在华人社会的流行就与中医的科学体系以及固有的饮食文化有关。蒋斌梳理了华人饮食文化体系对燕窝的认知与分类框架。作为食物,它具有药效;作为礼物,它象征了尊崇和权位。在此认知和分类框架中,燕窝维持了贸易消费中的特殊价值。据统计,印尼每年出口的燕窝,占全球市场的70%,金额在2亿—2.5亿美元之间。其他出口国还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燕窝的贸易网络,最大与最终的消费市场在中国。通过具体的民族志案例,蒋斌研究了沙捞越燕窝的贸易历史,描绘了燕窝贸易中不同生产方式的链接过程。华商垄断的燕窝贸易,展现了环南中国海区域体系的整合特性。[39]香料的贸易也大多为华商所垄断。

  中国是东南亚香料的主要消费地,早在汉代丁香、肉豆蔻等原产于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的海外异香就通过不同族群的层层转运传入我国。即使在全球商品多样化的今天,我国市场上半数以上的丁香和肉豆蔻仍来自印度尼西亚。由原产地到消费国,在这个包含生产、销售、转运、消费整个经济运作过程的跨国贸易网络中,岛屿的山地居民、印尼不同地区的华人以及中国商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跨文化生产机制的运作对区域香料贸易网络的有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周星]民俗主义、学科反思与民俗学的实践性
下一条: ·[宋靖野]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
   相关链接
·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在华东师大召开·上海土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起繁荣
·[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官茹瑶]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价值与意义
·[戴欣佚]江户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书籍贸易特点研究·包伟民:如何理解并编纂地方历史
·“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全球征文大赛征稿启事·中国正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齐钊 赵旭东]地方志与中国风俗的区域研究·将学科建设引向深入:“2012'中国民俗学高层论坛”在赣州召开
·[段宝林]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民歌四行诗之西传·笔谈:藏彝走廊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