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萧放 吴静瑾]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1983—2003)
  作者:萧放 吴静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5 | 点击数:46008
 
 注释:
[1]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31页。
[2] 钟敬文《民间节日的情趣》收录于钟敬文著《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3]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巴蜀书社,1995年,第368369页。
[4] 埃耳伍德《文化进化论》,钟兆麟译,世界书局,1932年,第27页。
[5] 根据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三环出版社,1990)有关节日类型的论述,戴桂凤《简议中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类型》,《民俗研究》1992年第2期,第28页;徐万邦《节日文化与民族意识》,《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3941页。叶涛《岁时节日风俗综述》,《民俗研究》1986年第1期,第70页。
[6] 根据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序言:《民族文化的盛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13页;金毅《试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特征》,《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年第4期,第8587页;叶涛《岁时节日风俗综述》,《民俗研究》1986年第1期,第70页;康新民《民间节日文化价值初探》,《中国民间文化》1992年第2期,第143144页。
[7] 杨景震《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第3336页。
[8] 朱宜初《民族节日的基本特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第6876页。
[9]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54页。
[10] 马东平、周传斌《回族节日民族及其社会功能》,《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72页。
[11]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187页。
[12] 根据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序言:《民族文化的盛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34页;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序言《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代序)》,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516页;蓝克宽《广西仫佬族节日文化价值钩沉》,《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1期,19982月,第7374页;金毅《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4期,第98102页;康新民《民间节日文化价值初探》,《中国民间文化》1992年第2期,第145147页。
[13] 杨志娟《回族传统节日文化意义探析》,《回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5254页。
[14] 马东平、周传斌《回族节日民族及其社会功能》,《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72页。
[15] 《民俗研究》1988年第1期,第9-15页。
[16]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0年。
[17] 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序言《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代序)》,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页。
[18] 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序言:《民族文化的盛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19] 郑安新《节日文化流行风尚的调查与思考》,《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第5153页。
[20] 高丙中《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第2627页。
[21] 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序言《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代序)》,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1113页。
[22]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第13页。
[23] 《文史知识》,1998年第11期。
[24] 《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136-146页。
[25]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
[26] 福田亚细男编《中国江南の民俗文化——日中农耕文化的比较》,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国际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报告书,1992年,第197-207页。
[27] 匡达蔼《西南民族春秋庆典的生命意识》,《民族艺术》1997年第4期,第65页。
[28] 《中国民间文化》,1991年第2期,第113-124页。
[29] 《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4期,第45-50
[30] 《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第32-37
[31] 《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2] 赵世瑜、杜正贞《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10页。
[33] 参看黄泊沧编《节日的传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李瑞歧编《节日风情与传说》,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
[34] 《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7页—102页。
[35] 贺学君《论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南风》1991年第1期,第6068页。
[36] 袁学骏等编《七夕文化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6-17页。
[37] 《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
[38] 徐顺杰、陈顺宣《从民间传说看汉族传统节日的起源》,《思想战线》1986年第2期,第66页。
[39] 汉学研究中心丛刊,《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第319页—334页。
[40] 《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21期,第30-3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华文]钟敬文与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活动及历史地位
下一条: ·[陈华文]失落的光荣:后三套集成时代的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在线专题研讨会召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马知遥 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中国民俗学会:会费在线缴纳清单 (2020年9月3日至21年5月31日)
·《艺术与民俗》:2020年第4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6期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5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4期目录
·《文化遗产》:2020年第6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0年11-12月受理)
·《民族艺术》:2020年第6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开幕词·《艺术与民俗》:2020年第3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