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3 | 点击数:4594
 

       摘     要:口头叙事是表达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文章通过对京族口头叙事中的迁徙与家园主题的阐述,呈现了在京族叙事中迁徙叙事的渐趋隐匿与家园构筑的过程。迁徙的隐匿并不意味着迁出地文化的消失,越南的生活经历依然留存在京族的民间艺术与祭祀仪式中,并成为京族文化的“默示性知识”。另外京族通过口头叙事及其相关的信仰与仪式文本的传承,积极吸纳与融入迁入地汉族、壮族的文化。“家园意识”成为京族族群叙事的核心与重要主题,逐步熔铸了其新的文化特性。

      关键词:京族;迁徙;家园叙事;社会记忆;文化选择

      作者简介:毛巧晖(1975-),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研究员,研究方向:民间文学学术史、民俗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13CZW090)阶段性成果。


      中国有 22 个人口较少民族,京族是其中之一,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为 28199 人,此外京族还是国内唯一从事海洋渔业生产的少数民族。京族自称是用越南语“Kinh”,这一发音与汉语“京”相近,因此汉译为“京人”,过去又被称为“越族”,“1958 年成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的特点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正式公布,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由防城港市代管江坪镇管辖下的澫尾、巫头和山心三个行政村,人们习惯将这三个村称为“京族三岛”。与京族同源的“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总人数近 90%。我国少数民族中有 34 个都是跨境民族,在我国民族数量中占到 60%以上,跨境民族主要两种类型,第一类为国境线划分所形成;第二类则因民族迁徙而形成。京族是第二种类型的跨境民族。跨境民族“因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似等便利条件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建立起民间交往的桥梁。”

      就京族而言,从 21 世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启动,广西沿海地区成为面向越南等东盟国家的重要桥头堡,中越文化交流对于经济贸易也是重要的促进。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 年 3 月 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与亚洲其他地区,以及欧洲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京族所在区域处于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对于其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性进行分析,有助于当下我们促进中越的彼此联系,且这一文化互动过程,将会对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口头叙事是表达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正如罗兰•巴特所说,叙事产生于我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我们用语言描述该经验的努力之间,它“不断用意义来代替被叙述事件的简单副本”。16 世纪,京族从越南涂山一带迁徙到广西沿海,至今已有五百年余的历史,但是对于京族的文献记载较少,尤其 19 世纪 80 年代之前,可以说无文字资料可查。京族民众对于历史的追述,主要凭借口头叙事,他们通过口头叙事表述历史,“构筑”族群文化。京族口头叙事主要内容关涉迁徙、家园、生计等,本文重点论述京族口头叙事中的迁徙和家园构筑。

      一 迁徙:京族文化之重要事件与文化记忆隐匿

      族源叙事是各民族口头叙事中重要内容,对于京族而言,从越南迁徙到广西防城港江坪镇,通常来说,这一迁徙事件会成为其族源叙事的核心。但是在京族的口头叙事中并非如此。

      京族从越南迁徙到中国广西沿海,这一历史事件与迁徙过程没有文献记载。目前所见较早的就是清光绪初年,澫尾岛京族所订立的《乡约》,“承先祖父洪顺三年贯在涂山,漂流出到……立居乡邑,壹社贰村各有亭祠。前……券例,各各有言,置……分说明……理宜循集,且亭祠奉事列位香火,前少后……不便驯。至嗣德贰拾捌年季夏届节,具祭……旬,为此,会合再立新约,券例各各,事神永为恒。”这段乡约内容,清晰讲述了京族从越南迁离的时间和方式,即“洪顺三年”“漂流至此”。洪顺是越南黎襄翼帝的年号, 洪顺三年即明武宗德六年 (1511)。之后相关的文献也记载了京族从越南迁离的原因:“有一次在海上捕鱼,发现一群鱼群,一直追到白龙尾地方,发现那里水深鱼多,是一个好的天然渔场,往后又发现巫头、山心、澫尾也是很好的捕鱼场所,于是他们便先迁到巫头岛,再迁到山心、澫尾、潭吉居住。后来,又有一部分京族群众迁到临近的贵明、佳邦、红坎、恒望、竹山等地,定居繁衍,建立家园。”“漂流”“追逐鱼群”呈现了京族的迁徙主要是生计原因,正如黄安辉所说,“极有可能是由于打鱼的原因,从越南的涂山等地不断地沿海岸线向东北方向移动,最终来到现在的京族三岛的。”另据人口较多的阮、刘二姓的长者追述,“他们的祖先原住越南吉婆岛,后迁到越南涂山沿海打鱼为生,有一次,在北部湾追鱼群来到巫头岛(当时叫米山岛、后又叫米木山岛)见这里荒无人烟,又有较好的渔场,便定居下来,至今约十七八代了”。

      在京族口头叙事中,对于迁徙的描述为:“闲来座谈古代时,越南涂山是祖籍;洪顺三年的一天,先祖来到福安里。”“京族姐妹与兄弟,且听传唱古代时。先祖原籍在涂山,打鱼来到福安地。”在《澫尾京族简史》《忆澫尾京族史》中的记述,是由京族老人编唱,文本虽然不是口述词句原封不动的记录,但它是“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tradition-oriented text),通过编辑者的汇编,往往“带有民族性或国家主义取向”。从族源叙事中,文本确定的迁徙时间,提及不多。除了《乡约》,就是《澫尾京族简史》,据黄玲对整理和编撰者苏维芳访谈,这个时间应该来源于《乡约》。其余相关口头叙事文本,鲜有提及。一般有关京族起源的时间记述就是“约 1500 年”:“约 1500 年,越南涂山熟人,驾小舟逐一硕头鱼群,沿海东上。历七天七夜,至现今巫头岛,见岛四周滩缓水浅,湾多浪细,乃天然渔场,且无人居住,遂于海岸伐树搭棚暂居……”乡约“是乡村社会中以教化为主要目的民间基层组织形式”,“它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处理邻里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规定了乡民修身、立业、齐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过往送迎、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的礼仪俗规,有利于培育和增强乡民的社会共同体意识。”它类似于方志这样的“文类”,一般刻在碑碣等公共空间或以书写的形式流传。埃里希将文本定义“为‘再次接收的消息’。在他看来,文本的元形式不是被评注的作品,而是从中传达出的信息;但其共同的特点却很明显:再次接收。”尽管乡约规范着村落民众的生存,但它并未进入口传叙事。“1500 年”却成为民众迁徙叙事的时间节点。人生活在记号的世界里,这些“记号”有实践和象征两个层面的意义。例如,“给茶壶装饰上图案或形象后,它的日常功能并不见得更好。但是这种装饰后的茶壶却赢得一种形式上的简明性。那些让考古学者可以鉴定的标记在时间、空间、社会和功能方面越来越多。这些装饰过的客体物品不是像物体自身的记号那样可以向专家透露自己的来源,而是可以用这些标记来让人在观看时,传递某种信息。”因此“洪顺三年”与“1500 年” 的符号意义完全不同,也呈现了在京族口头叙事中,越南封建王朝与地域的记忆淡化,迁徙事件渐趋隐匿的过程。“涂山”作为京族的迁出地在口头叙事中留存,但是在叙事表述中,它的空间记忆并不明晰,没有文本之外的“延伸场景”。

      族源追溯是人类的共同心理,在各民族或族群的口头叙事中,它都是重要内容。京族的口头叙事中,作为民族源起重大事件的“迁徙”时空、过程并未形成仪式性叙事或者重要叙事文类。迁徙在京族中没有形成显性文化,它只是在京族通过家园叙事的历史建构中若隐若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凯瑟琳.博兰]“我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口头叙事研究中的阐释冲突
下一条: ·[谢红萍]口头叙事、景观再造与文化的再生产 ——以山西万荣笑话为考察对象
   相关链接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谢红萍]集体记忆中个体叙事的构建逻辑
·[戚剑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体传承·[杨军]京族海洋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黄玲]中越跨境民族京族的迁徙史歌与家园意识
·[王逍]畲族历史迁徙与文化认同理性·[王琴 邱婧]勉瑶迁徙与“渡海”叙事:粤北乳源瑶歌变迁研究
·迁徙之路·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
·京族:中越两国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重要纽带·[杨杰宏]南方民族史诗的类型问题探析
·[高志英 李勤]族际关系对中缅北界傈僳族的跨界迁徙与民族认同的影响·[杨杰宏]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南方史诗类型研究
·[郭崇林]民间叙事中的历史记忆·178个姓氏讲述迁徙故事
·[王清华]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郭崇林]民间叙事中的历史记忆·[石朝江]苗族历史上的五次迁徙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