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大鸣 秦红增]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作者:周大鸣 秦红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12 | 点击数:12094
 

 

内容提要:关怀“他者”是人类学主要的学科传统。当代人类学通过参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更是把对“他者”的关怀落到了实处。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一些国内社区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估,介绍了参与发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并阐述了作者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人类学;他者;参与发展

当代人类学所倡导的参与发展理论与实践,强调的是在社区发展项目的决策、实施、监测过程中,应充分尊重目标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意见或建议,不破坏当地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缩小项目区的贫富差别、民族差别和性别差异,从而把对“他者”的关怀落到实处。本文结合近几年所做的一些国内社区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估,谈谈对“他者”的关怀问题。
 
一、关怀“他者”是人类学的学科传统
 
一般说来,在传统主体性思维范畴内,他者(Other)意为“边缘”,即自然界、非西方人;自我(Self)指的是“中心”,即人类、西方人。由于他者长期处于受自我压抑、排挤的地位,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者们才提出要关怀他者。而人类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发展中,已形成了关怀他者的传统,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类学对他者有着持续的关注和精确的定位
19世纪的早期人类学家对非西方人的研究,虽然是为了满足西方人认识殖民地的需要,但也开启了人类学关注“他者”传统的先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本土学者的兴起,人类学在对非西方人的研究中,区分出了少数民族、农村人等边缘群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于多种原因,部分西方学者开始研究西方社会的问题,对城市里的穷人、移民、难民、犯罪者等边缘群体给予了关注。随后,类似的研究也扩张到非西方社会中。(注:参见周大鸣编著:《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人类学又把关注对象扩充到老人、妇女、儿童、女童等年龄、性别群体及人们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方面。
当代人类学将少数民族(土著民族)、农村人、穷人、移民、难民、老人、妇女、儿童、女童等“他者”统称为弱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连同他们的生态或人文环境也包括其中。而“自我”所指为主体民族、富人、投资者、决策者、有权的人、男子等强势群体(Advantaged Group),从而更具有了关怀的韵味。就具体的社区发展项目而言,“他者”又分为两类:一是目标群体(Target Group),指社区内将要受到发展项目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群或团体,可分为项目的受益人、受害人、受影响人三类;二是弱势群体,即从目标群体中再分出少数民族(土著民族)、穷人、移民、妇女、儿童、女童等群体。“自我”指投资者、决策者。
(二)人类学已逐步破除了他者与自我的二元对立,建立起了他性思维
早期人类学家把非西方人当成是一种“物”、一种“未开化状态”的客观对象来研究,并构筑了文化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序列,形成了文明与野蛮的二元价值判断。但是到了20世纪初期,文化功能论和文化相对论的兴起,有力地驳斥了白种人生来比其他人种优越的谬论,去除了学者心目中的西方文化中心论,非西方文化被看成是有价值的,人类学从而确立了他者与自我之间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在对经典的民族志文化研究的反思中,批判人类学明确提出人类学应探讨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认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交流和结构性的关系是人类学实践的真实基础。(注:参见户晓辉:《自我与他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及至20世纪80年代,以参与发展为核心的当代人类学突起,认为在社区发展项目的决策、实施、监测过程中,当权者、投资者应充分考虑目标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意见或建议,这就把他性思维看做是得出调查和研究结论的基本思维方式。
(三)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关怀他者的实践方法
早期人类学家只是依据传教士、旅行者或殖民地官员的资料来研究他者,至于材料真伪,结论是否客观,并不顾及。但自马林诺夫斯基之后,参与观察法就成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根本范式,从而使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具有了可操作性。后来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提出主位、客位研究法,格尔茨主张“深度描绘”法和重视“地方性知识”等,使参与观察法日臻完善。
不过,眼下还有个基本前提没有解决好,这就是他者的利益问题。因为调查要占用当地人大量的时间,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不便,而他们又往往是生活过得不太好的人,所以有学者指出:“对于迫切希望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的农民来说,我们的调查也不可能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利益,就成为新时期人类学、民族学调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注:李彬:《社会文化变迁对田野调查的挑战》,《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从目前来看,倡导参与发展的当代人类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洪顺隆]六朝民歌映现的原始阿注婚残迹
下一条: ·[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
   相关链接
·[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蔡磊]自我与他者:新媒体中武汉女人地域性格的呈现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