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永钦]构筑民国社会史的双重史料
  作者:张永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27 | 点击数:8293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变化鼎新阶段,已经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对民国史的研究也已从革命斗争史的模式中解脱,转向注意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史、经济史层面,研究的触角已扩展到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民国时期,又是今天社会的上一个时段,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在民国找到它的历史渊源。要了解中国今天的国情,就要了解昨天的民国历史。因此,研究民国历史,对当今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但是,作为研究民国历史必需的基础史料却很不足。没有丰富的资料积累,要对民国历史作纵深探讨,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整理、发掘相对稳定不变的民国原始资料,正是民国史研究的基础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李文海、夏明方、黄兴涛三位教授,敏锐地看到了民国史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他们从全国各大图书馆或档案馆中,将散藏或尘封的另一类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史料———民国时期的大量社会调查报告系统地收集、整理出来,汇编成《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以下简称《丛编》),奉献给当前的学术界。

  第一批与读者见面的有10卷12册,193篇,900多万字,包含了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城市劳工、婚姻家庭、人口、宗教民俗、文教事业、社会组织、社会保障、少数民族以及底层社会的种种调查资料,内容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包括城镇与乡村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构筑民国社会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双重史料。

  《丛编》的第一重史料价值,在于这些调查报告都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我国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工作获得的,是第一手资料。它所涉及的调查范围广泛,所蕴含的内容丰富,多层次、多画面地呈现出的是一个时代———民国社会的生存图景,是那些单纯记录历史事件的文献所不具备的。大多数的调查报告都对调查对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提供详尽的数据及各类统计分析,反映的是民国社会的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关系状态和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信仰等精神痕迹。例如史学大家顾颉刚和《京报》副刊主笔孙伏园等一同进行的妙峰山调查,详尽地记载了数十万民众“朝顶进香”的盛况,“保存了这二百数十年来的盛烈的余影”!他们对香会的来源、香会的组织、香会的数量和分类,以及办会的日期、项目、会启的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连进香民众一路上的神形、交际的语言、仪式的过程,都详加记录。为我们留下的是活生生的历史场景,能够使我们从这些真实的记录中了解小人物、默默无闻的群众是怎样生活的。正如《妙峰山》一书中所说的,“朝顶进香是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可用迷信二字一笔抹杀的。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出民众意欲的要求,互助的精神,严密的组织和神奇的想像。”再如陶孟和在《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中,列出了所调查家庭的家庭收入、家庭支出总金额和平均金额,以及各项支出费用的具体用途。通过对家庭收入总额与支出总额的比较,反映出近代家庭经济的真实状况。还有像《茶馆与昆明社会》的调查,作者对昆明茶馆的数量、每家茶馆的设备状况、茶役人数、卫生情形、茶资多少、茶客数量、交谈内容以及去茶馆的目的等,都一一详细描述,留下了极其生动的历史画面。

  这一项一项的个案调查分析中,呈现出的民国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文化意识和社会问题等,正是构筑民国社会史极其珍贵的资料,也是当今社会史研究注意下层群众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历史情境的具体描述的学术源头所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12期

上一条: ·[翁敏华]别样风俗过元宵
下一条: ·[萍庵]《发须爪》脞说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吴霜]两部竹笛协奏曲的民俗研究价值
·[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
·[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郭海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张玉]符号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韦亮亮]广西上林县韦厥传说研究·[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