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郑晓云]“花腰傣”的文化及其发展
  作者:郑晓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0 | 点击数:16602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居住在红河流域的“花腰傣”至今仍然较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现代文明的因素,故当代的“花腰傣”文化新的内涵可定位为一种服饰、原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现代发展相适应的多位一体的文化。
关键词:花腰傣;文化特质;当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1)02-059-06

 
一、红河流域的傣族
 
居住在中国的傣族共有11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地区,其中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最为集中。傣族除集中居住在一些地区以外,顺着大江大河迁徙定居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中国境内傣族在大江大河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湄公河、红河两条大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其中红河流域是傣族居住较为集中、文化独特的一个重要区域。由于红河流域的傣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因此在傣族文化中有独特价值,但是今天对于“花腰傣”的文化特质研究和认识都还很少。本文通过红河上游“花腰傣”与其它地区的傣族的文化特质的对比研究,来认识“花腰傣”的文化价值及其未来的前景。
红河是发源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茅草哨的一条长河。沿东南方向经巍山、南涧、南华、楚雄、新平、元江、红河、元阳、个旧、蒙自、金平,到河口出境,流经12个县(市),在中国境内全长692公里,称为元江,进入越南后称为红江。(注:李荣梦等著:《云南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花腰傣”是其它民族对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的傣族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主要原因是这里的傣族服装上有一种独特的特征,那就是妇女的腰带是使用一条长长的彩色布带围成的,因此被其它民族形象地称为“花腰傣”。
居住在中国境内红河流域的傣族大约有15万人,人口约占中国傣族人口的13%左右,其中以红河上流的新平、元江两个县最多,入口占红河流域傣族的50%以上,这一地区也是云南著名的山系——哀牢山腹心地带,山水相伴,是红河流域傣族文化的中心区域。
红河流域的傣族由于历史的迁移与居住环境的长期封闭,存在并形成了不同的支系,也有不同的自称。在上流的新平县,主要的支系有自称为傣洒、傣卡、傣雅的3个支系。元江县有傣泐、傣仲、傣卡、傣雅、傣郎、傣得、傣涨7种自称的支系。在中下流地区分别有傣端、傣尤、傣尤倮、傣倮、傣泐、傣郎、傣亮等自称的支系。其中傣端、傣泐等在文化上与西双版纳傣族相近,而与其它支系傣族的文化有区别,如他们爱好装金齿、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等都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相同,而当地的其它傣族则爱好染黑齿、居住用泥土筑成的平顶、两层或三层的“土掌房”。红河流域的大多数支系的傣族尽管自称不同,但都有基本相同的文化特征,其中大多数被称为“花腰傣”。(注:“花腰傣”在红河流域以外的其它地区也有。如西双版纳的小勐养就有“花腰傣”村子。据传说是当地“花腰傣”一百多年前从新平县的漠沙迁去的。)
 
二、傣族文化中的“花腰傣”特征
 
作为傣族,不论分布在哪里他们都有自己普遍的文化特质,但是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发展(如迁移、融合等)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傣族形成了不同的支系及地域文化特征。今天的红河流域的傣族也不例外,除了具有傣族共同的文化特征之外,也有自己的文化特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红河傣族与其它地区傣族共同的文化特征。傣族典型的文化特征之一是选择平坝与河谷地带作为居住的场所。背山面水是傣族人观念中的最佳居住场所。红河流域傣族在这一观念上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是一致的,他们所选择的也是这一流域河谷平坝地区作为居住的场所,面对江水背靠青山,由此也使得傣族的生产生活与其它居住在山区的民族有较大的区别。
第二,傣族是农业民族,不论居住在哪里的傣族自古以来都以水稻种植为最重要的产业。红河流域的傣族也是以种植水稻为生的,在历史上与其它地区的傣族一样,他们主要种植糯米,在生活中也喜欢食用糯米。近年来由于需要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市场和自己消费的需要,糯米的种植已经逐渐减少。
第三,染齿、纹身是傣族最古老的习俗,自古以来各种史籍在记述傣族时都会把染齿与纹身作为傣族典型的特征记录下来。这里的“花腰傣”染齿的主要是妇女。人们以一种名叫“臭藤果”的野草及崖硝为主要原料,加上未成熟的石榴等,捣碎放在芭蕉叶上,每天晚上睡前包在齿面上,数日之后齿面就会变成黑色。再用木柴焦油涂擦,让齿面渐渐发亮,成为妇女美丽的一种标志。纹身多纹在手背上,图案有花、动物等,同样也是美的一种标志。
第四,共同的语言,这里的傣族与其它地区傣族一样属于同一语支,即壮傣语支,语言中有基本的共同要素,但由于不同的地域及不同的支系的影响,语言有明显的支系与方言特征。在红河流域的傣族中,不同的傣族支系中语言有一定的差别。如在新平县的3个支系的傣族中语言虽能相通,但有语音调及表达方式的差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吴乔]花腰傣的文化与变迁
下一条: ·贵州布依八音濒临失传
   相关链接
·[姚紫薇]吴文化视野下白茆山歌的民俗文化特质·[杨树喆]漓湘文化圈视域下桂林民俗的文化特质
·[吴乔]花腰傣的文化与变迁·吴乔 著:《宇宙观与生活世界──花腰傣的亲属制度、信仰体系和口头传承》
·[李银兵]谁在参与构建当代民族民间文化·[李银兵]和而不同:戛洒花街节的文化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