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黄书权]师大校园里的亮丽风景
——钟敬文和启功的真挚友情
  作者:黄书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06 | 点击数:5227
 


启功                                    

钟敬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初,北京师范大学为之骄傲并誉之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就是两位深受学界尊重的老人——钟敬文和启功,每天清晨,披着朝阳,拄着拐杖,在校园里悠然地散步、谈心……

  他们几乎与世纪同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见证人!

  北师大的两位近邻学者

  钟敬文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成就斐然,享誉海内外,被学界称为“民俗学之父”。同时,钟先生还是一位散文作家和诗人。郁达夫曾评价钟敬文的散文:“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之后武。”钟老的诗词创作十分见功力,创作也颇丰。钟老生前曾深情地对其弟子们说,等到“百年”之后,能在其墓碑刻上“诗人钟敬文之墓”,斯世足矣!可见,钟先生对自己的诗词创作是多么的钟情和珍视!

  一九四九年,钟敬文和在香港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回到北京,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启功先生中学辍学后,发愤读书,学业大成,被认为是自学成才的楷模,一九五二年也聘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五十年代起,他们都住在小红楼,中间隔着一栋楼,算是近邻。

  钟敬文生于一九零三年。早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钟敬文即在家乡广东海丰陆安师范和同学们一道上街宣传演讲,抵制日货。其时,钟敬文十六岁,血气方刚。缘于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五四”运动纪念日的时候,一些媒体常常会约请钟先生撰述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记得有一次,钟先生谈到“五四”时,曾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启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社会名人,‘五四’的时候,适逢七八岁,对那时的印象不会太深,否则,媒体都会采访他的,我也就不会这么忙碌了。”两位老友之间,彼此情景非常熟稔。

  “芜语常劳费玉笺”

  我们知道,启功先生同样是享誉学界的著名学者,在历史、红楼梦研究、诗词格律、古典文献学、文物鉴定等方面,均卓有建树;其书论和书法创作,更是家喻户晓。二老学养深厚,品格高洁,都经过了历次政治和文化运动的考验,铸就了两位同事兼挚友的深情。

  钟敬文先生一辈子很少以字示人。但我们阅赏钟先生的墨迹,一如先生的为人与阅历,遒劲、刚直和厚重,虽不以字闻名,却别具一格,不失为传统文人诗词和书法兼善的典范。老友之间,通达豁朗,亦庄亦谐。记得钟先生一次在和我谈到书法,自谦他不会写字,总感觉毛笔很沉时,一旁的启先生随即诙谐地对钟老说:“正因为你感觉毛笔很沉,写起字来才会笔力千钧呀!”说罢,二老会心地笑了起来。

  钟先生自谦不擅长书法,故其晚年很多友人之间的贺联和赠诗,都经启老“捉刀”奉酬出去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钟先生在“祝元白(启功)先生八十寿辰”一诗中曾深情地写道:“小诗共喜吟红叶,芜语常劳费玉笺。”表达了自己诗作被启功书写的感激之情。

  高尚的人格 真挚的情谊

  钟先生住的小红楼,之所以在北京师范大学名声很大,并非它的宽敞明亮,更多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象征和符号——因为这里曾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的聚居之所。据我所知,黄药眠、陆宗达、钟敬文、启功等等一大批著名学者都住在这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因编辑五卷本《钟敬文文集》,曾多次去钟老的家中。

  钟先生的寓所在二楼。走进居室,满屋子沿着墙壁堆放的都是书籍。钟老的书房不大,除了一张旧式沙发,重重叠叠的也全是书籍。

  钟先生把平生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培养弟子和做学问上。钟先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年长的在职教授,在百岁遐龄之际,仍然指导着十二名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先生的生活,节俭得不能再简单了。以往,每逢先生重要华诞,启老常常以钱作为贺礼,希望以此来改善一下老友的生活。可是,钟先生总是把启老的贺礼又悄悄地捐献了出去。启先生得知后,既感动又无奈,在后来的一次钟老寿辰中,启先生干脆叫学生上街买来了一台彩色电视机作为贺礼送给了钟老。这台电视机,就是我们在钟先生小红楼的书房里看到的唯一的一件奢侈品。

  启功为钟老题写书名

  二零零三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钟敬文文集》,作为国家图书奖参评书目。按规定,所有参评图书须有相关的两位专家推荐。

  此时,我自然想到了钟老的挚友季羡林和启功二老。记得,启先生在推荐信中是这样写的:“钟老是我最敬重的前辈、同事和学者。他的道德文章都值得我学习。他在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方面,成就巨大。……”启先生小钟老不足十岁,称其为前辈,足见启先生对钟老的道德文章的敬重!

  启先生的书法,清雅劲拔,如林下之风,超尘拔俗。世人早有清誉。晚年的启先生,由于眼疾,很少为人写字。这并非是先生此时名声赫赫,一字千金。早年,只要是公益事业或是奖掖后学,启先生从不吝墨,可谓有求必应。我们漫步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大到学校招牌,小至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甚至学校商店、职工餐厅,等等,都有先生的手迹。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很多教师的家中,也多能看到先生的书法作品。钟老的书房里,悬挂的便是一幅启功先生祝贺钟老九十华诞的国画朱竹,显得格外喜庆和高洁!《钟敬文文集》的题签,也是启先生在眼疾严重,视力极差的情形下写成的。启先生为书名一共写了三帧,供钟老挑选。看得出,启先生对《钟敬文文集》出版的重视和对钟老的钦敬!

 

  文章来源:市场星报 2011年11月2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扬]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译后记
下一条: ·[何承伟]与钟敬文谈《故事会》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