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汪悦进:美术史研究与图像的深层理路
  作者:汪悦进 陈子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1 | 点击数:10595
 


  哈佛大学教授汪悦进这些年对古墓葬与美术史的研究颇有心得。结合最近几年的研究,他认为,研究美术史,考古材料或者艺术品,重要的不是这个艺术品是什么,而是这一艺术品背后运作的方式是什么。美术史就是解决一个出发点的问题,必须重点领会当时古人的理路和思路。

汪悦进在美国哈佛大学塞克勒博物馆

  在中国学术界,有关马王堆汉墓棺画与帛画的讨论曾颇受热议。结合对马王堆出土简牍“医书”的研究新解,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教授汪悦进前不久在复旦文史研究院参加“图像与仪式:中国古代宗教史与艺术史的融合”国际学术会议时,接受了《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专访,详述了用美术史研究的“内证法”求解古人设计理念的治学方法。

  美术史到底该如何研究?美术史研究的乐趣何在?

  哈佛大学教授汪悦进这些年对古墓葬与美术史的研究颇有心得。结合最近几年的研究,他认为,研究美术史,考古材料或者艺术品,重要的不是这个艺术品是什么,而是这一艺术品背后运作的方式是什么。美术史就是解决一个出发点的问题,必须重点领会当时古人的理路和思路,除了需要逻辑性的想象,考证内在的规律和设计规则,还要熟悉空间结构的变化。

  内证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以下简称“记者”):在美术史研究中,你认为如何避开既有的研究定式,获得新的研究思路?

  汪悦进:历来历史考据的正名传统比较厚实,习惯先正名,仿佛搞不清这个东西叫什么,就无法明确这个东西的用途。马王堆T形帛画究竟是 “非衣”还是“名旌”, 争论很多。其实墓中出土简策明明写着 “一长丈二尺” 。我们做美术史的倾向从图像内部寻求答案。美术史是把图像系统作为一个系列来研究,注重相互的关系而不是单个细节的名实考据,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

  当时马王堆给我最大的挑战或者让人最不可理喻的是墓葬空间的内在矛盾:墓室里所有的俑、器物、乐器、民用器等都揭示了三维的一应俱全的可居环境;而所有图绘表现的棺绘、壁画等二维空间却表达了死者离开墓地上天的夙愿。这个矛盾到底揭示了墓葬设计者希望死者长居墓室还是早日升天?我在上课时也给学生讲人死之后魂上天,魄留地这种二分法,但其实也有问题,仔细观察这些棺画或者帛画,并没强调要分离,还是一个完整的升仙过程。这样二分法就不成立了。所谓升仙,在西汉真正的内涵是身体状况的变化,达到某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在西汉,人身的模型和宇宙的模型是一致的。所以所谓四季的变化也是身体的变化。所有万物人体或者世界只有一个构成,就是所谓“气”。气散就死,气聚就升。所以按现代人思维定式,棺绘图景应该是由内向外的升仙过程,但事实是墓棺的图景是由外向内,越到里面才是日月。

  尤其3号墓有大量的医书出土,在医书中都有比较一致的规范形象和语汇描写人如何合气聚齐,这个语汇是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用这个“钥匙”来看墓室内的图像就会读懂日月和寿山所表现的升仙“登龙”状态。同样通过这把钥匙再去印证四川石棺上类似耍蛇和饮酒这些跳跃性强且貌似无衔接关联的图像配置,同样就会一目了然,仍然跟治气与合气有关,核心还是围绕小宇宙和大宇宙阐述天人合一的气场。 所以在美术史研究中,一种理论或一种阐释的成立,最大的印证办法就是再用同样的“钥匙”去开其他门,能开说明有道理。同时还需注重与规律性相关的枝节,通过旁证的文献和考古的图片来发现可以串起这些线索的钥匙。美术史研究最大的乐趣在于琢磨艺术品背后的思路。

  记者:你在做美术史研究中如何通过认知观念做内证?

  汪悦进:我比较喜欢在一个空间里有系列图像的前提下研究和考察艺术品,包括美术作品。诸如墓葬、佛教寺院的壁画、石窟、舍利函等。比如我在六年前发表过一篇长文 《论真身:唐代帝国文化中的佛舍利及化身》(“Of the True Body:The Buddha's Relics and Corporeal Transformation in Tang Imperial Culture”), 收在《中国视觉文化中的身体与面相》( Body and Face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哈佛大学出版社, 2004)对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整个图像系列做一个完整的阐释,因为当时我并不赞同仅从佛教义理角度来解读,觉得最终还是个政治历史情景中借图像程序来完成的一次象征仪式。所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内在的逻辑思路和背后的空间关系,因为这个空间关系直接关联当时古人脑海中对空间结构的理解,然后把那种结构投注到具体物象中,说到底核心问题是人在脑子里是如何构造世界的?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对世界的想象,反映成图像就是地图。在中国人脑中相对形式化的模型就是中国占地很大,周边都是蛮夷之地。

  我觉得这很重要,当然“世界”这个词在中国是从佛教中演变而来,佛教描绘的世界图景中,西边是西方净土,东边是药师佛,北边弥勒兜率,南面是释迦牟尼,这就需要思考,当时古人为何是这样建造世界?尤其一个图像配置中突然出现变异性的信息,是何解?所以我特别感兴趣这类认知上的问题。在美术史的研究中我更关注古人对世界是如何规范的,如何认识的,通过哪些具体的逻辑形式和物质形式,去创造和规范一个世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1-12-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信仰乱象需要现代文明价值匡正
下一条: ·冯骥才:“非遗后时代”保护是学者的时代担当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马盛德]仪式与舞蹈·[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
·[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
·[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