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普米族韩规文化走进小学课堂
  作者:施晓亮 王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03 | 点击数:7726
 


  9月28日,我们来到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在81岁的普米族老人胡镜明家中,我们不仅了解到普米族鲜为人知的历史,而且还与遍寻不见的10年前的采访对象意外相遇:曾在宁蒗县新营盘乡牛窝子村韩规文化学校任教的老师麦色偏初和原县民委副主任、韩规学校的发起人马洪升。

  “韩规”文化起源于普米族的原始宗教——韩规教。韩规是普米族宗教活动的主持者,更是普米族古典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传承者。12年前,马洪升、麦色偏初与胡镜明一起创办韩规学校,此后,十几个普米族有识之士组成了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老、中、青三代普米族精英的努力最终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去年宁蒗县民族小学开设了“普米班”。

  从村办韩规学校到首个“普米班”试点

  在宁蒗,胡镜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1989年他卸任县政协副主席后,与马洪升等确定了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把普米族最传统的韩规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好,不能让这一文化瑰宝断了根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南省的普米族中约有一半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会说普米语的人群中,能使用普米文字的仅限于韩规等极少数人。在宁蒗县,这样的人不超过40个。胡镜明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挽救,再过50年,普米语将消亡。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发生,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教育上。

  12年前,胡镜明、马洪升等热心人在宁蒗县新营盘乡牛窝子村办起了全国第一所韩规学校,三顾茅庐请来了四川的韩规麦色偏初,苦心培养出19个小韩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把韩规学校搬到了县民族小学,试点创办了“普米班”。现在担任普米语教学的老师叫熊贵华,正是韩规学校培养出来的19位韩规之一。

  2010年初,普米族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向宁蒗县政府提出申请,选取50名普米族小学生组成普米班,由协会承担学生的全部食宿和普米语教学费用。很快,协会便拿到了政府的批文,在与教育局协商后,试点班最终设在了宁蒗县民族小学。同年9月,第一批普米语试点班的50名4年级学生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堂普米语课。今年9月,在一个慈善基金的资助下,第二批由50名普米族小孩组成的试点班开学了。

  次日,我们跟随胡镜明等来到学校,循着用普米语发出的朗读声,我们来到了5年级4班的教室。11岁的普米族小朋友熊馨静和她的同学们正在练习普米语的发音、学唱普米族传统民歌《劳动歌》。熊馨静说,虽然她是普米族,但从出生到现在,无论是家里人还是周围的小伙伴们,说话写字多以汉语为主。在学校开设普米语课之前,她只能讲几句简单的普米语,但不识普米文字。通过去年的基础课程,她已经掌握了30多个普米字。升入5年级后,老师发给他们第二册普米语教材,包括宇宙万物、宗教文化、动植物、生产方式及医疗、交通和军事等24个章节。

  现在,试点班逐渐得到了当地普米族的认可。许多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试点班。今年, 5年级4班又转来了4位新同学,信晓艳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来到新的班级,信晓艳多少有些不适应,她甚至对父母的这一决定感到懊恼。她不明白父母为什么非要让她学普米语。在她看来,普米语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很难用到。

  除了教普米语,还要保住韩规经书

  信晓艳的困惑代表了一部分普米族村民的看法。胡镜明说,民族文化的价值不能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在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或许能体会到老一辈的良苦用心。现在他能做的就是把这个试点班坚持下去,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他还会培训第三批、第四批……

  据了解,目前协会的运行主要靠社会资助和政府资金。今年,第二批普米班还能顺利招生,但如果明年再招第三批学生,协会就无法撑下去了。为了让普米班这种教育模式延续下去,胡镜明决定建立协会自己的基金会,他带头每年拿出退休金的1/3作为启动资金。

  在胡镜明制订的10年计划中,除了让普米族的孩子们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外,还要让他们熟知普米族的谚语和民俗。由马洪升等人主编的普米谚语课本,将在明年作为6年级普米试点班的教材发到孩子们手中。未来,协会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目标,那就是收集韩规经书。

  目前,协会的30多位成员多数时间都走在乡间村寨的路上,走进村民家中逐户收集残存的韩规经书,抢救这一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载体。麦色偏初现在除了外出搜集散落民间的韩规经书外,其他时间大都住在胡镜明家中,每天抄写整理收集来的韩规经书。10年未见,麦色偏初的外表几乎看不出任何变化,同样未变的还有他与胡镜明、马洪升等老一辈普米族对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特约记者 施晓亮 特约通讯员 王磊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1-11-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甘肃唯一设唐卡专业中学在课堂中传承藏文化
下一条: ·台湾相声瓦舍:把相声说进中学教材
   相关链接
·[孙信茹]微信的“书写”与“勾连”——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朱凌飞 胡为佳]从“文本”到“本文”的田野阐释
·四川政协委员:让“非遗文化”进中小学课堂·长歌一路自豪放:普米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