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彭兆荣]华人家族企业的认同、变迁与管理
  作者:彭兆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30 | 点击数:13904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历史上华人家族企业的结构大致分为我者/家族、氏族/帮会和祖先/异力三个层面,它给华人企业带来过发展繁荣。但这种由传统式家族认同所衍化出的企业管理上的封建家长式的弊病,表现在企业内部之应有的民主机制,企业结构缺少相应的整合力,企业领导偏重经验而缺少创新以及用传统“家/佳”代替现代“人/能”认同等。对此,文章提出华人企业除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外,在企业文化认同上也要有所调整,从“家族化企业”向“企业化家族”方向发展。
关键词:华人家族企业;文化认同;文化变迁

 
引言
 
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管理研究近来在经济学、区域战略、管理科学等领域备受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A)这一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亚太经济活力的一个支撑点;纵使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其客观上的依据仍然是以其区域经济为背景。而华人家族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B)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华人企业在经济上与祖国的关系密切。(C)华人家族企业面临着转型。就目前的情形而言,它们大都存在着管理落后、技术陈旧、决策失当、低生产效率等问题。(注:Yoshihara Kunio "The Rise of Ersatz Capitalism in SoutheastA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130—131.Ch.3.pp42—43。)如何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对华人家族企业在新世纪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挑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切又都与“华人/家族”的表述范式有关,缺失对作为这一实践主体的文化确认和价值分析,企业管理便成了一系列公式、图解、数据、模具、条文等的抽象外壳;其实,“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与企业管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更明白地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现方式”。(注:李亦园《人类的视野》“文化与管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65页。)它属于应用人类学“群体中人与人关系模式”的研究范畴。(注:李亦园《人类的视野》“文化与管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由特殊人群组成方式所采取的具有文化依据的行为才是企业制度的核心。
 
 
所谓“家族企业”,指企业资产和股份(50%以上决策权)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之中,领导层的核心位置由同一家族成员出任,企业内部管理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家族作为一种商业和企业的基本组织制度和运作单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中并不鲜见,比如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注:参见费尔南·布罗代尔等著《资本主义论丛》,“形形色色的交换”,顾良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8页。)就经常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史上的一个范本。不过,中国的家族制度有所不同,这与其产生的根源有关。中国的“亲缘”与“地缘”算得上一对孪生子,姓氏与村落大约总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核并以此为纽带的传承制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村社”。连西方历史学家都承认村社制度起源于中国。(注:参见费尔南·布罗代尔等著《资本主义论丛》,“形形色色的交换”,顾良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8页。)然而,话说到此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封建国家制度原本系由“家族”为摹本的极致,即缘自于“家族”的封建帝制。“国家”之政治命名便是一个例证;只不过“国家”的边界已经彻底改变。中国的考古成就呈示了一个道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明国家雏型与“家族/村落”息息相关。但也正是“中国的亲属关系纽带为政治上的等级制度阶层提供了合法的依据,”“中国的文明发展过程也就是政治上扩张和殖民开拓的过程。”(注: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3页。)“国”于是走到了“家”的另一面,成了资本主义在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家族/地缘并置形态中的发展阻碍。布罗代尔有这样一段表述:
科举给担任高官的机会,这实际上是社会机遇的再分配,也就是牌局中的重新发牌。但是,新登高位的官吏仅仅及于自身。他们在职期间积累的产业不足以构成欧洲那样的大家族。何况,财势大的家族通常招致嫌怨,因为土地在法律上属于国家所有,唯有国家才能向农民收税,国家又严密监视各项商业和工矿企业。尽管商人和贪官在地方范围内有所勾结,中国国家却不断阻挠资本主义的繁荣,每当资本主义利用机遇有所发展时,总是要被极权主义国家拉回原地(这里的极权主义没有贬意)。真正的中国资本主义仅在中国之外立足,例如南洋群岛,那里的中国商人可以自由行动,自由发展。(注:参见费尔南·布罗代尔等著《资本主义论丛》,“形形色色的交换”,顾良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8页。)
从历史上看,华人的家族性商业和家族企业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恰恰成了近代中国“家族资本”类型演变的重要说明和范式表述。这既是对韦伯(Max Weber)“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公理”的支持,同时也是批判。(注:参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方素梅]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沿江经济向西部民族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
下一条: ·[娄贵品]“我们自来是中国的百姓,这是中国的地方”
   相关链接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
·[雷伟平 宋军朋]三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谱系与文化认同·[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尹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咸阳市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
·[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