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1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1年会专区

[王卫华]论不嫁女春节家祭身份的缺失
——以榆钱村为例
  作者:王卫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0-19 | 点击数:5469
 

 

 
论不嫁女春节家祭身份的缺失
——以榆钱村为例
王卫华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在家族血缘传承以父系单系谱系传承的社会体系中,妇女在亲属体系中的地位是不确定的。在春节祖先祭典这样的家族性活动中,妇女的身份显得有些尴尬。妇女必须通过婚姻确立在一个家族中的地位。已到或过了婚龄的成年妇女,根据其婚姻状况可以分为两类:已婚妇女和不嫁女。这两类人在春节祖先祭典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反应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和生存处境。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学义]先秦婚俗解读:以《诗经》为分析对象
下一条: ·[王姝]“革命”与“通俗”遮蔽下的自在民间
   相关链接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王子麒]制造物与身体感·[王平]从士子生徒到青年学生:校歌改造与抗战时期青年宣传动员研究
·[平锋 丰滢]新加坡华语话剧与华人认同的在地化共变·[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
·[蒋海琰 李创]从柳氏遗孤到潇湘神女:和娘身份转换与何仙姑永州说的生成新探·[何赛飞]绍兴禹陵村姒姓后裔祭禹仪式的身份实践与非遗传承
·[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杨雨秋]从南汇哭丧歌看出嫁女和入赘婿的身份认同困境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
·[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
·[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宁祥文]从盲人到司仪:成人礼主持者身份的历史变迁
·[陈泳超 陈姵瑄]民间宝卷的身份叙事建构·[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