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七夕节民俗扫描:被赋予爱情美满心灵手巧两涵义
  作者:沈海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05 | 点击数:5053
 

 


胶东七夕“摆七姐”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相传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日子。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因为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在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一双灵巧的手。于是,七夕便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和“心灵手巧”这两种涵义,围绕这两个主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表达希望牛郎织女能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杀一只公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便能永远不分开。在浙江嘉兴乡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到七夕,人们都赶来用香搭制成桥,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牛郎织女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江浙一带,七夕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据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流下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在浙江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一些少女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时倾听牛郎织女相会时说的悄悄话。这些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初七清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这样的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 这天早上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七夕节”最基本的“乞巧”主要有“穿针乞巧”、“投针乞巧”、“喜珠应巧”、“兰夜斗巧”4种形式,此外还衍生出其他一些方式。姑娘们除了会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饰物赛巧,还会备香案摆瓜果乞巧。各地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面点。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的几案上,先要请天上的织女品评。然后人们一面观赏着遥远的星空,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会使人变得灵巧。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大多就是陈列瓜果乞巧,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则会在七夕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祈求得巧。

  在胶东地区,多见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艺。”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儿,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七月初六至初七,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与此同时也派生出一些新时代特征的七夕活动,如:相亲大会、大龄青年联谊会等…… (沈海滨 文\图)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08月05日 05:51

上一条: ·[杜琨]600年“卫嘴子”今解
下一条: ·壮族“七月香”戏水节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