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方素梅 杜娜 杜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
  作者:方素梅 杜娜 杜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20 | 点击数:21771
 
张天路通过对年龄结构、文盲比率、死亡率、生活质量指数等指标的定量化分析,并结合民族因素,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妇女人口的发展从低起点前进,相当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妇女这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注:参见张天路:《中国少数民族妇女人口的演进》,张天路主编:《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他还就少数民族妇女人口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做了专题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妇女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增长速度过快,平均每年递增率高达3.8%,倍增年限短暂,仅为35年,不仅不利于妇女生活质量和地位的尽快提高,也会促使未来人口数量的升级;大部分少数民族妇女的职业构成落后,非智力型职业高于男性,农林牧渔业中,妇女劳动者占绝对的优势,其根源在于妇女文化程度和在学率较低,文盲率高,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低。同时,他还通过详细分析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妇女生育模式的现代化和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的提高是带动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实现现代型民族繁荣的决定性因素。(注:参见张天路:《中国少数民族妇女人口发展与问题分析》,张天路、黄荣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吴建平也指出女性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与人口的质量,女性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促进民族地区人口的现代化。她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内蒙古自治区1996年教育统计提要中的有关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女性的文化素质状况及其与人口现代化的关系。指出内蒙古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总体很低,文化素质低是普遍的现象,而女性的文化素质偏低,对内蒙古地区人口现代化产生着消极影响。不同文化素质的妇女生育率的差异表明,人口的高增长,其实质是低素质人口的更快发展。因此,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是控制人口数量、进而提高人口质量最为有效的措施。(注:参见吴建平:《内蒙古女性文化素质状况与人口现代化》,《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少数民族妇女人口研究主要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客观而深入地分析少数民族妇女人口的现实状况及其发展问题,并力图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途径。由于这些研究采取了量化(定量)分析的方法,所以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妇女研究提供基础的、翔实可靠的统计资料。然而目前少数民族妇女人口研究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内容上比较单一,较少涉及老年妇女人口、流动妇女人口、妇女人口的社会参与等;在数据来源上主要依靠统计部门,而没有建立起更多的获取可靠数据的渠道和途径,如追踪调查等;在方法上缺乏性别观念,忽视从性别角度研究妇女人口问题,尤其是对两性进行相互比较。
6.少数民族妇女与宗教研究 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是全族或部分信仰宗教,有的民族中还不止信仰一个宗教。因此妇女与宗教的关系近年来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在论述少数民族妇女与宗教的文章和著作中,以佛教及伊斯兰教的内容较为多见。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宗教教义中的妇女观、妇女在宗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妇女宗教信仰状况以及宗教中的女神崇拜和女性崇拜。
关于宗教教义中的妇女观,学者们认为佛教和伊斯兰教在对妇女的看法上都具有两重性。如藏传佛教有崇拜女神的传统,相信轮回转世,都表现有尊重女性的一面,佛教密宗中最高修持阶段是“男女双修”,表明男女在成佛过程中的平等、互补关系。但藏传佛教认为藏民族是由神猴和罗刹女结合的产物,藏族男性继承了神猴本性,而妇女继承了罗刹女食、嗔、痴等本性,女人是导致人类堕入俗世的罪魁祸首,是“劣生”,表现了歧视妇女的一面。(注:参见诺布旺丹、巴桑:《藏传佛教中两种女性观》,《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伊斯兰教也有尊重妇女的一面,有些学者为消除社会上流行的看法——伊斯兰教最歧视妇女,特别强调《古兰经》中善待妇女的思想内容,认为经文中贯穿始终的是倡导男女平等,甚至认为“尊重妇女、保护妇女是伊斯兰教全部妇女观的基石”。(注:参见马来岸:《〈古兰经〉妇女观浅识》,《中国穆斯林》1993年第2期;冯今源:《试论伊斯兰的妇女观》,《中国穆斯林》1995年第4期。)
在妇女与宗教的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一方面肯定佛教、伊斯兰教在藏、回等少数民族妇女进步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认为随着宗教的传播和发展,妇女在宗教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降低,宗教对妇女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和限制。(注:参见李皓:《从不同社会时期的宗教信仰看西藏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西藏民族宗教》1995年第1期;高桂英:《伊斯兰教与宁夏回族妇女问题》,《回族研究》1995年第2期;南文渊:《伊斯兰教影响下的西宁回族妇女》,李小江主编:《主流与边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6-69页。)即使如此,妇女对宗教的崇拜和信仰程度并不低于男性,一些地区妇女信教的人数远远超过男性。为了揭示这种现象的内在本质,一些学者对藏族和回族妇女的宗教信仰方式、特点及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认为她们对宗教的虔诚度与文化程度、经济活动和年龄等有直接的关系。(注:参见拉毛措:《浅谈藏族妇女的宗教信仰方式及特点》,《青海统一战线》2000年第1期;戴建宁:《改革开放中西北回族妇女信教问题》,《当代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这些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可以为我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三、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发展从速度、规模、范围到成果都是引人注目的,特点和问题也比较显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潘定智]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研究
下一条: ·[陈文仓]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初论
   相关链接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
·[赵晨之]万物有灵论引入中国的知识考古与泛化·[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
·[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邢宝心]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青年慢就业现象分析·[吴珂]玩具研究批判与日本藏中国乡土玩具资料群补遗
·[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涂馨月]净明道科仪的“声教”实践与忠孝伦理的宗教中国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