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刘田心]衡山影子戏 民间戏曲瑰宝
  作者:刘田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18 | 点击数:5470
 


  衡山影子戏是民间艺术宝库的一枝奇葩,它主要流行于现在的衡山县、衡东县和南岳区(衡东县、南岳区均由衡山县分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经三百多年起伏,历久弥新

  影戏起源于唐、五代,繁荣于宋、元、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衡阳市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王夫之的《念奴娇·影戏影》词可知,早在明代后期,衡阳就有了影戏的踪迹。
 

  衡山影戏的出现,大约为清顺治初(1644年),福田铺乡农民彭凤举从外地学艺归来,成立影子戏民间组织“老龙会”,开创了衡山影戏的先河。

  衡山影戏经过了漫长艰难的发展阶段,在解放后获得了飞速发展。1957年衡山皮影戏《草船借箭》被文化部调到北京参加国际木偶皮影艺术节进行交流演出,蜚声国内外。1965年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来衡山视察,点名要看衡山影戏。

  这种盛况,持续时间很短。“文革”爆发,影戏禁演。“文革”结束后,影戏又恢复了演出。1984年,福田公社成立了影子戏艺人理事会。至此,衡山影子戏迅速发展成为民间婚丧喜庆和节日的必备娱乐形式。但随着时代发展,影戏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与此同时衡山影戏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推上了政府议事议程。

  1995年湖南省文化厅先后授予衡山县福田铺乡为“群众文化艺术之乡”、衡东的白莲镇为“皮影艺术之乡”。2000年福田铺乡被国家文化部社文图司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之乡”。同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前来采访艺人王春云、阳炳炎后,制作成《衡山皮影戏》专题片在中央一台、七台连续播放,引起强烈的反响。2002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研究馆员稻叶明子在四川大学教授江玉祥的陪同下,先后两次前来衡东考察研究衡山影戏,给衡山影戏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源于社会的剧本,即兴而起

  过去的皮影戏艺人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皮影戏艺术。把故事的发展脉络记在心里,再一步一步把整个故事交待完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搭桥戏。

  搭桥戏,艺人们又叫“唱水桥子戏”,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它的故事发展总是贯穿着忠孝仁义的线索。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6点:(一)养儿读书,读书赶考,赶考得中,得中做官;(二)奸臣专权,陷害忠良,子仗父势,欺压百姓;(三)投桃报李,扶正除邪,扶贫济危,破镜重圆;(四)立寨为王,兴兵造反,男败投降,女败许婚;(五)“影子戏冒路,全靠神仙渡。”根据以上几个规律,艺人们“不怕忘腔烂板,只怕停锣现眼”,在桥的框架下,即兴演唱。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艺人把搭桥戏中故事发展的要点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脚本,这就是桥路戏。它标志着艺人从此摆脱了无本演唱的局面。以下是易正荣记录的《陈世美》的桥路片段:

  祖住湖广荆州府、颖川堂、陈家庄。父陈洪贵、母王氏、妻秦香莲、子长寿、女春妹。

  陈世美辞父母、别妻室儿女进京赶考。投住京城张三羊店中。点中状元。上朝谢恩,招为驸马,在木樨宫成亲……

  据易正荣师傅统计,他演出“桥路”2869出。常演剧目多为《封神榜》、《东周列国》、《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等。

  在政府扶持和专业老师指导下,《琵琶进宫》、《草船借箭》等一批成熟的衡山影戏剧本诞生了。湖南省文化厅于1980年出版了《皮影戏剧本选》,其中就收入了钱勇和谭逢吉的《三官堂》、康成的《张文秀》和谭逢吉的《三打祝家庄》等衡山影戏剧本。

  风格独特的音乐,韵味十足

  衡山影戏的音乐很有特点,与当地的花鼓戏泾渭分明。其主要伴奏乐为打击乐。30年代,彭德彰把胡琴伴奏用到了影戏中,之后又加入了唢呐、笛子等乐器。

  打击乐在当地俗称锣鼓打煞,主要有大锣、小锣、板鼓、小鼓、大钞5件乐器,另配有棵子或云板或渔鼓筒。打击乐演奏均有一定的程式,其曲牌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开台锣鼓和桥路锣鼓。完整的开台锣鼓的程式由“开台头”“三二一”“七槌半”“万岁锣”“乔钞”“暴锣”“阴锣”“风入松”“开台尾”9段锣鼓经组成。演奏时,必须按顺序依次打完,如要延长,可重复其中的段子再结尾。桥路锣鼓较复杂,但也有一定的程式。如:“半击头”一般用于出场人物自白后;“五槌锣”一般用于起轿、开船、唱小调、起舞时,做各种动作的起皮,其他如各类人物的出场锣鼓,以及笑锣、将锣、得胜锣、神仙锣等均用于固定的人物和场合。

  衡山影戏的锣鼓打煞风格很独特,其唱腔更是韵味十足。它因地域、语言、生活习俗和艺术特点等不同,又分为上河派、中河派、下河派和上衡山派四大流派。基本唱腔为“道情腔”和“四平腔”,此外有昆腔、洞腔、仙佛、圣赞、小调等规格腔;唱法都分平、仄、汉、霸;唱词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和十三字句。乐句一般为上下句结构,结束时加捎腔。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兼有对唱、齐唱和合唱。

  衡山影戏的名师武智熊在唱腔上独创一格,只可惜无传人。他强调在演唱中必须做到情、声、形的统一。即以人定情,以情定声,以声定形。演唱时注重唇齿音有力,字正腔圆。其演唱的《清江引》至今无人敢问津。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07月18日 17:3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廖杨]港澳台的妈祖文化述论
下一条: ·[吕霞]文化生态与艺术传承
   相关链接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
·毕兹卡的阳戏·[乔宗玉]《孟姜女传奇》:澧州大鼓动京城
·“郭汉城对中国戏曲的贡献”研讨会召开·百年侗戏述说百年故事
·京剧演员急需更多平台“炫彩青春”·[杨金源]民间戏曲作为重建在地社会符号之区域民俗事象研究
·“戏友戏迷在,戏曲不会亡”·山西平遥一老农出版20万字古戏台研究专著
·[王馗]古老剧种如何传承——以戏传艺 延续古老品格·[刘恒]“百戏”影响中国戏剧的形成发展
·哈佛大学东亚系伊维德教授访问记·[刘恒]戏曲地域文化研究离不开传播学、接受美学视角
·[刘恒]传统赛社演出形态的变化·田仲一成:《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
·[倪锺之]寻访木鱼书:李福清的曲艺版本研究·河南老艺人家传六代布袋木偶戏面临失传
·[柏岳]为“滩簧”立传·[刘闽生]回归戏曲本体 保持剧种个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