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陶立璠]中韓端午習俗的比較話題(全文版)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17 | 点击数:12355
 


  【摘要】端午是一種古老的文化,作為文化載體,它保留了許多古老的風貌。端午文化也是東亞各國和地區普遍傳承的民俗事象,特別是在中國周邊的呈現「漢字文化圈」的各國,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近幾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保護活動的展開,端午習俗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特別是中國和韓國已將「端午祭」和「端午節」成功申報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不僅使這一文化為世界所共享,同時也為東亞各國端午文化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曾在韓國召開過多次會議,對端午文化研究进行學術交流,大大推動了東亞各國對端午文化的研究。關於端午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曾引起中國與韓國學者的關注和爭論,作為人類共享的文化遺產,從民俗學的角度,進行比較研究是非常有益的,借此可以探討同一文化在不同國度和民族之間传播时的變異和發展。本文就中韓兩國端午文化作粗湹氖崂恚逡蕴接懚宋缥幕趥鞑ァ鞒羞^程中引起變異的諸多因素。

  【關鍵詞】:端午祭;端午節;民俗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端午文化是一種古老的文化,作為文化載體的端午節,保留了許多古老的文化風貌。端午文化也是東亞各國和地區普遍傳承的民俗事象,特別對中國周邊「漢字文化圈」的各國,包括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國,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幾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保護邉拥恼归_,端午文化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特別是中國和韓國已將「端午節」和「端午祭」成功申報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後,不僅使這一文化為世界所共享,同時也為東亞各國端午文化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曾在韓國召開過多次會議,對端午文化研究进行學術交流,大大推動了東亞各國對端午文化的研究。

  關於韓國端午祭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曾引起中國與韓國學者的關注和爭論。作為人類共享文化遺產,從民俗傳播的角度進行比較是非常有益的,借此可以探討同一文化在不同國度、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的傳播和變異規律。這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研究也十分有益。本文就中國和韓國端午文化作粗湹氖崂恚逡蕴接懚宋缥幕趦蓢g不同的表徵和傳播的規律。

  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歷史

  按照時序,端午節被認為是夏天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借用現在的話來說,它的最初形成和公共衛生有關。不過這種對環境衛生的關注,不是通過官方的指令,而是民間自發的,通過節日形態和巫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中國古代很早就形成巫醫同流的文化景觀。考察中國節日文化的形成,始終離不開信仰的因素,信仰是中國節日文化的靈魂,沒有信仰的節日文化自然會失去它的魅力和活力。節日文化又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的,在變化過程中,許多人文觀念被附會在節日文化之中,端午節也是如此,并由此形成豐富多彩的端午習俗,端午文化。因此,從文獻到現實,都可以得到端午文化的資訊。正是古人竭盡想像將許多傳說附會到節日之上,才使節日文化變得血肉豐滿。其中有些傳說也許與節日本身的形成有關,有些傳說則只是關於端午節某一民俗事象的說明。正是這些傳說給端午節披上濃厚的人文色彩,為我們解讀端午節的含義,提供了心理和信仰的依據。

  提起端午的起源,中國民間有說不完的傳說和解釋。學者們也對其起源津津樂道。如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認為中國的端午節是「龍的節日」[1]。至今在中國南方各地流行的端午節期間劃龍舟的習俗,可能是古老崇龍觀念的遺留;《大戴禮記?夏小正》載:「五月蓄蘭為沐浴也。」說明中國古代就有五月煮「蘭草湯」進行沐浴的習俗。至今在中國的有些地區還有五月用蘭湯或艾湯沐浴的習俗;從端午節形成的時空觀念上,春秋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吳子胥、介之推、屈原等紛紛走進端午。宋?高承《事物紀源?競渡》引楚傳云:龍舟競渡「起於越王勾踐。」值得注意的是,起於越王勾踐不等於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豐富多彩的端午習俗,諸多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出現在端午節,顯然是後人附會上去的。不過今江浙一帶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從地域上講,主要起源於南方;在中國民間有關介之推的事蹟主要和三月的「寒食節」有關,後來移花接木將「寒食節」的傳說附會到端午,這是民間傳承中常見的現象。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楚國三閭大臣、愛國詩人,遭讒不用,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在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這一傳說在中國廣大地區家喻戶曉,影響深遠。但據江紹原〈端午競渡本意考〉認為「競渡起於送災」,「競渡本是一種用法術處理的公共衛生事業」,與屈原無關[2]。江浙一帶還將端午起源與吳國名將伍子胥聯繫在一起,民間傳說伍子胥五月五日被吳王夫差所殺,拋屍江中,化為濤神。與此相關的還有《會稽典錄》記載的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會稽上虞人曹娥之父為江神彈奏,不幸落江而死,其女曹娥沿江號哭,七日不絕,投江而死。後,人們在江邊發現曹娥,她緊緊抱著父親的屍體,面色安詳。人們為了紀念曹娥的孝行,將那條江改名為曹娥江,並於五月五日在船上供奉曹娥的塑像,舉行賽龍舟活動。關於端午起源的傳說還可以舉出很多。

  無論傳說多麼動人和具有魅力,實際上,節日文化的形成源於人們對生活的訴求,源於實際生活的需要。剝去附著在端午節身上的華麗外衣,文獻記載和現在傳承的習俗,都可證明端午這一習俗和古代的巫術活動有關。它的許多民俗事象表明古老的巫術活動是端午習俗的形成的源頭。

  首先從端午節的名稱看。「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陽節」、「天中節」、「天長節」、「地臘節」、「五毒日」、「娃娃節」、「五月節」、「女兒節」等。不同的稱謂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民族,而且有不同的傳說和解釋,這說明端午節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只不過根據人們的不同需要,突出其特點和內容而已。《太平御覽》引晉?周處《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因「五」與「午」同音,又五月為單月,按照中國的陰陽五行觀念,午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為第七位。而且古人以地支紀月,單月為「陽」;又端午正值仲夏季節,此時陽氣始盛,故五月五日稱為「端午」或「端陽」。按照陰陽五行學說,「五、午」相屬為火旺之相,過旺則為毒。五月又是蚊蟲滋生、疾病、邪氣上升之時,所以「端午」又稱「五毒日」,民間素有「善正月,惡五月」之說。大約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五月就被認為是「凶月」、「惡月」,有許多的忌諱。《風俗通》載「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遷。」是說新被任命的官員,忌諱五月上任,否則到老也不會得到升遷。還說「五月蓋房,令人頭禿。」就連五月出生的孩子也認為是不祥之兆,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民間採取種種預防措施以避病疫和不祥,這樣就形成了端午節的一系列禁忌習俗。

  端午與巫術的關係還可以從端午習俗中所使用的節物中得到驗證。古代巫和醫是相通的。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疾病叢生,要預防疾病的產生,一則用巫術,二則用巫醫。蘭草、菖蒲、艾草、雄黃這些從實踐中認知的中草藥,雜以巫術與信仰中的五彩縷、香荷包、五毒兜肚、五毒符、掛鍾馗像等等,形成社會的信仰和防疫系統,這也是端午節經久不衰的原因。

  回過頭來看韓國的端午祭。

  毋庸諱言,韓國端午祭的形成是受到中國端午文化的影響。這一節日在韓國的傳播,首先是因為歷史上韓國借用了中國的曆法(農曆)。中國曆法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同時也是觀察和指導農業生產的知識系統。韓國也是農業社會,至今在韓國的許多民俗活動中都可以看到很醒目的「農為天下之大本」的巨幡,農本思想充分體現在韓國的端午習俗中。所以在使用中國曆法時,很自然將端午作為自己的歲時節令。不僅如此,在韓國文獻中解釋端午習俗時,同樣借用了中國的概念,如韓國也稱五月初五日為「重午」、「重五」、「端陽」、「五月節」,只是在借用過程中加入了韓國特有的詞,稱「端午」為「上日」,意為神的日子。再深入一步追究,韓國的端午也少不了菖蒲、艾草等端午節物,用菖蒲湯沐浴的習俗保存至今。按照傳統風俗,韓國在端午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髮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稱為「菖蒲妝」。士大夫人家的門柱上貼朱砂符藉以避邪,君臣之間要互贈端午扇表示祝賀。

  由此可見,端午文化的形成,中國和韓國確有許多相似和相同之處。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上一条: ·[陶立璠]中韩端午习俗的比较话题
下一条: ·[白晓霞]甘青地区藏族的端午节传说研究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