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富育光]富有史志价值的乌拉图录集锦
——看大型图集《乌拉古镇》
  作者:富育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08 | 点击数:5268
 


  说起乌拉街满族镇,妇孺皆知,但要真正说清楚乌拉街为什么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很多人仍不知所云。赵勤、吴广孝为了使国内外众多关心吉林发展的人、特别是对乌拉街这座名镇耳熟能详的吉林人,能够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地认识乌拉,熟悉乌拉,进而心系乌拉,广征博采,10年求索,合编的大型图集《乌拉古镇》出版问世,功莫大焉!

  搜罗久已消散的乌拉历史像迹,犹如大海捞针,为能更多获取考据乌拉古镇的史实,两位作者除绞尽脑汁,筛选能够述说历史的旧照片震撼读者外,更想另辟蹊径,更多地揭开乌拉神秘的面纱,几度入京寻宝,终于在故宫博物院找到了乌拉历史资料库,那是200余年来打牲乌拉历史文化的源头。

  《乌拉古镇》图集,使我们有幸接触到许多幅很有说服力的文献实物,令读者对乌拉古镇,油然而生更多的敬慕之情,也激发了对乌拉古镇的求知欲和探索情趣。如,从图集中我们得以目睹到清咸丰二年(1852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发行的银票,鉴赏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兵部的机密火票,观瞻清代打牲乌拉与吉林位置示意图,以及打牲乌拉旗务承办处捕贡江界全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进贡的勘票、清光绪年间吉林将军衙门发给打牲乌拉官员采办红蜂蜜的过卡门票等,领略清廷关于打牲乌拉采捕贡献东珠、蜂蜜、鲟鳇鱼、人参、松子等律条和禁规。

  《乌拉古镇》的出版,恰逢时宜。我省2011年奋斗目标是在富民强省的总目标下,努力实现并完成省政府提出的11项重点工作指标,其中第5项就是城镇化建设,为此强调创新融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这将直接惠及乌拉古镇。过去,似乎总有一种谦恭意识,对于本省的乌拉街满族镇宣传做得还远远不够。加强对乌拉历史和现实的宣传力度,就是在激发我们的动力,在增强我们的责任感!我们就是要大力宣传我们的乌拉古镇!

  两位作者用心良若,用大量篇幅的彩照向读者展示乌拉街镇内古建筑群遗址现况,亮了亮仅存的家底儿:其一,较完整的魁府院落,可以说是目前我省境内最好的满族古式原胎建筑;其二是曾撰修《吉林外记》的萨英额的一幢萨府遗址;其三是原打牲乌拉衙门第31任总管云生所居住过的宅邸“后府”,而今仅见残破的院落和院落中两栋危房,以及一些残缺的砖雕石础。尽管如此,乌拉街满族镇这些古迹遗存,虽显残破,在东北农村乡镇中仍是少见的。特别是这些古代木石建筑雕刻,都是满族古老观念形态的最高艺术荟萃,在全国仍具有代表性,反映明清以来满族等北方民众沿袭古久的四合院房舍结构模式的典型价值。在省文物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关注下,在经济条件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仍能年年做必要的修缮工作。笔者与有关同志调查过,这种被动的保护局面,仍不是保护国家重点文物的持久办法。关键还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古代遗存文物的保护、修复、利用问题,目前国内争论很大,莫衷一是。我省乌拉古镇在省文物部门和地方政府监督管理下,坚持对古迹文物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的原则,回头看来还没有出现错谬。乌拉街的保护与建设,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建设古镇与保护古镇文物是相辅相成的两件大事,稳步前进,不要跟风走。笔者认为,吉林这些年做得很不错。至今乌拉街满族镇仍是我省的一大文化亮点。

  笔者从事民族学研究近30年,从1980年起就开始对乌拉街满族镇的古文化遗存调查,许多村屯都住过。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满族瓜尔佳氏家族、张老村满族闫佳氏家族、聂司马村满族富察氏家族、北蓝村满族罗关氏家族、弓通村满族张佳氏家族等氏族,保留着极其珍贵的萨满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瞩目。1984年初,省社会科学院摄制韩屯村满族瓜尔佳氏家族萨满祖先祭礼和弓通村满族陈汉军张氏家族的萨满祖先祭礼。这是我省最早在乌拉街满族镇抢救的满族古文化遗存。1989年,国际萨满教学会主席米哈依尔·霍帕尔博士曾到乌拉街满族镇访问,并将他的访问调查用英文在世界发表,文中非常醒目地写出这样一句话:“乌拉街是萨满文化的故乡”。美、英、法、德、意、匈、日、韩、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学者,慕名而来。乌拉街满族镇成为我国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调查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
 

 

  文章来源:中国吉林网 2011年07月05日

上一条: ·[陈麦青]民国刻本不乏珍善之品
下一条: ·[牟钟鉴]从宗教学与哲学看中国神话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瑾]试论吐鲁番麻布诃梨帝母画像的构图来源·[马梦莹]后土图像身份判断新论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唐睿]圣王与孝子:帝舜图像谱系及其符号建构·[孙冬宁]画中有戏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
·[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