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新月 通讯员 徐祠)昨天上午,2011苏州海峡两岸“端午文化”高峰论坛在胥门城墙下的姑胥馆内举行。该论坛邀请台湾学者、内地名流和苏州民俗专家及“非遗”传承人等对世界“非遗”保护项目“苏州端午习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沧浪区举办的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节庆活动,从一个区域性的民俗传统活动逐渐演化成苏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条件、生产生活、经济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相对应的端午民俗活动。
昨天的高峰论坛上还传出消息,沧浪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资金”正式发放,3位民间艺人各获3000元奖励。
据了解,近年来,沧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也成为政府、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推进,沧浪区从2010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进行扶持。目前,该区已有传统舞蹈调龙灯传承人蒋达夫,梅花糕、海棠糕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巧文,金属镂刻制作技艺传承人龚斌等三名区级“非遗”文化传承人。 (本报记者 新月 本报通讯员 徐祠)
【相关报道】
海峡两岸专家齐聚苏州细说端午
本报讯 2006年,苏州端午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等四部分联合 “打包”,申报世界非遗名录,并顺利入选。为了更好地弘扬、保护端午文化,来自海峡两岸的九位民俗专家昨天汇聚苏州,细说端午。
苏州市主要的端午习俗是“吴地端午习俗”.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挂钟馗像驱鬼,这些都是苏州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据了解,苏州的端午庆典几乎都放在胥门边举行,这是因为苏州纪念的是伍子胥,不像其它地方纪念的是屈原,所以一年一度的端午文化节都会加上 “吴地”两个字,展示苏州的特色。
但在多年前,即便是很多苏州本地人,也不了解苏州端午节的来源。2004年,沧浪区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组织的一份市民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普通市民,也不是十分完整地清楚苏州端午节的一些风俗是什么。经过最近几年的宣传,现在有更多的人了解了,特别是苏州端午节列入“非遗”的保护之后。与此同时,沧浪区还连续举办了八届与端午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传播端午文化中的一些特殊价值和文化符号。比如说在吴地端午文化节目中,每年都会举办社区的端午节,发动老百姓延续传统,打扫卫生。还有就是举办包粽子的比赛,把粽子送给特殊人群,以此来传达一种饮食文化,并进行爱心的传递。2005年以后,每年还在苏州古城举行伍子胥公祭活动,弘扬他的居安思危精神。
昨天,来自海峡两岸的民俗专家对于苏州市沧浪区的端午习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贺学君认为,端午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还是一个关爱生命的卫生节、健康节、体育节,同时又是一个亲情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湾民间文学协会荣誉理事长金荣华也说,沧浪区在端午期间倡导包爱心粽,值得推崇。居民包粽子送给孤寡老人,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意义很重大。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是把关怀弱势群体的这种精神在无形中代代相传下去。(来源:城市商报 2011年06月06日;商报记者 管有明)
文章来源:苏州新闻网-苏州日报 2011-6-6 8:32: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