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申遗与保护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与保护

[吴文科]现代传播是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载体
  作者:吴文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30 | 点击数:3866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其传承人的培养,是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而传承工作的开展,理念创新和模式探索又非常重要。

  比如,传承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除了传统的“活态”传承,同时还需借鉴已经成功的历史经验,包括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和传播手段,来开展内涵更为丰富、意义更为深远的传承——即借助现代科技支撑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技术,通过对于传统艺术经典节目的横向传播来推动和促进传统艺术的纵向传承。

  在这方面,最为显见并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电影、电视和广播等对于一些地方戏曲和曲艺等的成功传播与传承效应。换言之,将名家主演的传统地方戏曲经典剧目和曲艺节目等拍成电影或制成电视与广播节目发行播映和播放,不仅大大拓展了戏剧和曲艺传播的时间与空间,放大并彰显着传统艺术及其经典节目的价值与魅力,而且还培养了大批喜爱这些艺术的受众,普及了这些艺术的相关知识,并且藉此提升了这些艺术的审美影响力,优化了这些艺术的传承业态。

  具体的例子非常多。像电影《天仙配》对于黄梅戏的传播与普及,电影《红楼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于越剧的传播与普及,电影《朝阳沟》和《卷席筒》等对豫剧的传播与普及,“样板戏”被拍成电影后在全国的持续强力播映客观上对于京剧的传播普及及其艺术影响力的提升等更不必说了。

  广播电视对于相声传播与普及的例子也很多。如侯宝林和马三立等相声大师艺术地位的确立,固然与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有关,但与广播的传播及其所带来的艺术影响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晚年尤为隆盛的艺术影响力及其大师地位的最终确立,以及京韵大鼓艺术魅力在更大范围的彰显与张扬,也与她在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演唱采用京韵大鼓音乐唱腔编创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直接关联。而主要形成并流传于吴语地区的苏州弹词在全国的影响,更与当年上海的苏州弹词艺术家赵开生采用苏州弹词的唱腔音乐为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谱曲并经苏州弹词艺术家余红仙的精彩演唱得以通过广播电台广泛传播直接相关。类似的事例,还应包括许多优秀的民间歌曲伴随着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的播放所形成的广泛传唱与走红效应等,不胜枚举。

  影响所及,后来许多的卡拉OK歌厅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唱上一段诸如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京剧《红灯记·智斗》、越剧《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等唱段。

  这种传播效应所蕴含的巨大意义,就是一方面张扬了这些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使之为更加广大的民众所知晓;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为巨大的意义,就是培养了几代喜爱这些传统艺术的观众和听众,培育了能使这些艺术传承发展的文化土壤与健康生态。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做法。采用强强联合的手段,集中名家名角,创演摄制经典名作,并且强力推介,免费发行,借助电影、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络等,传载和张扬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完全可以借着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将自身葆有的精彩节目和拿手绝活,采用影视方式及数字化手段录制、保存并授权发行和广泛传播。这一方面可成为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也可成为影视制作和互联网络的传播内容。

  过去曾经有过“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即一部《十五贯》救活昆曲剧种的成功经验。在当下广泛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借助现代传媒和技术手段,为那些传统的经典节目,组织最为精良的演出阵容,拍摄电影、电视等音像节目,既用影视节目的形式发行放映,又以音频和视频的形式传载于互联网络,也以广播的形式进行播出,满足需求也体现价值,锻炼传人也培养受众,以此切实地通过传播来促进传承,有效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说到这里,不妨进一步放开思路,建议有关方面比如中央电视台,开办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频道或者“曲艺”“杂技”“舞蹈”等等的独立频道,来深度传扬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已经开办的“戏曲·音乐”等频道里,强化传统经典节目及其知识些内容的制作与传播。同时也建议有关方面改造和完善相关的专业网站,大力扩充其中的音频和视频内容,使当今最为普及和强势的电视、广播电台及互联网等多样媒介,成为我们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便捷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与现实路径!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网-中国文化报 2010-05-28 13:12:00

上一条: ·[高小康]“后申遗时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下一条: ·刘魁立:非遗申报是立“军令状”,不是做商业广告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