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满族三老人故事解读
  作者:江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5-13 | 点击数:12055
 

 

内容提要:满族民间口头叙事,是在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多维度对话中建构的,是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艺术展现与诗化歌颂。满族三老人故事家讲述的故事,蕴含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折射着满族民众对东北区域历史和自然环境的生态认知与生存体验,体现着满族民众特有的生态思维与生态哲学思想。这些口头叙事作品,对与“绝域”环境抗争的满族生存史,有近乎全景式的展演,是满族民众在生存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在其日常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满族;民间叙事;生态思维;生态哲学

人类在从自然界获取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与自然界发生种种精神上的联系。民间叙事文学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的人类群体对所处地域环境的生态适应与文化选择。我国区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复杂,各族民众在对不同区域环境的生存适应中,创作、产生了大量具有鲜明区域生态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民间叙事文学。这些口头叙事作品大多与居处在特定地理、自然环境中的族群生产、生活密切关联,折射着不同族群的生态思维与文化观念,以及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生态哲学。本文拟以居处辽宁东部山区的著名“满族三老人故事家”——李马氏、李成明、佟凤乙讲述的故事为对象,解读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思维,剖析此中含蕴的生态观念,旨在通过这一视角,揭示区域生态环境对民间口头叙事创作与传承的制约与影响。
 
一、满族民间叙事创作与传承的自然生态背景
 
口头叙事作为一种文艺习俗,遍及世界上所有的人类群体, 延伸于从古至今的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之中。有考古发现证实,口头叙事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对远古人类来说,口头叙事不仅是娱乐的需求,更是他们驱逐睡魔,随时提防野兽袭击的有效手段。①可以说,口头叙事在发生伊始,即与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生存适应密切关联。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严酷的生存环境,艰辛、繁重的生产劳动,使得人们分外渴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劳作后身心的放松,尤其对于传统社会中大多数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各民族民众来说,口头叙事在其生存劳作中的调剂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人们消除疲劳、调适情绪的主要娱乐活动。由于“闲暇生活”受制于劳动的事实,因而我国各民族的口头叙事在展开的时间和空间方面,无不带有鲜明的区域生态特点。
以满族的口头叙事来看,在叙事文本的创作与传承方面,都明显带有满族世居的我国东北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特点。满族是在素有“白山黑水”之称的我国东北地区崛起的一个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满族民众一直生活在被人称为“绝域”的白山黑水,世代以渔猎、畜牧和农耕为生。我国东北地区属寒温带气候,吉林北部和黑龙江省属于高寒地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无霜期短、冬季漫长,一年中冬季长达半年之久。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满族民众创作与传承的口头叙事作品,不仅蕴含着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满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尚武崇文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折射着满族民众对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的许多独特认识与切身感悟。从满族三老人故事家讲述的300 余则故事来看,各种接近原始的、古老的生态意识与生态观念,在满族口头叙事中,都有具体而生动的体现,同时,对于与“绝域”生态环境抗争的满族生存历史,也有近乎全景式的展演。
与关内其他区域相比较,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历史较为晚近。直到20世纪初, 东北地区广袤的乡村多数还处于空旷和闭塞的状态,满目荒凉和贫穷。在满族三老人故事家生活的辽东偏僻山乡,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某些方面,甚至还停留在文明前的状态。在乡村社会的精神生活层面,各种原始性的文化因素也异常活跃。三位满族老人讲述的许多故事,都向我们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如1914年出生于辽东岫岩县城西北的满族李氏族居地李家堡子的李成明,她讲述的地方风物传说《哭儿石》,是这样开头的:
 
在我出生的李家堡子,不远处是哈达碑,那儿有个背阴砬子。 小的时候听人说早先年砬子里有很多金银财宝。有一年从南方来了一个探宝人,见这砬子就舍不得走了。他一边左转右转地围着看,一边暗自称赞:宝山,宝山!那时候人口不像现在这样多,要是来个生人,就像一阵风似的,不一会儿工夫十里八村都传遍了。②
 
故事家的这段开篇语,给我们两点提示:其一,在故事家的童年时代,也即20 世纪初,辽东山乡的生存环境还是十分空旷、荒凉的,乃至一个村里来个生人,很快就会惊动上下连屯、十里八村;其二,故事家生活的村落由于地处偏远,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村民基本处于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中,人们对栖居地周边的山水等自然景物普遍怀有一种虔诚的神秘感,寄托着许多荒诞的幻梦。从三老人讲述的300余则故事来看,情节大都取材于满族传统的狩猎、农耕生活,带有切近现实生活的特点。但在叙事情节的推演上,这些作品又多表现为借助某种“超人间”、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来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情节多是以变形、禁忌、魔术、感应、咒语、灵魂不死等古老观念为基础构建的。可以说,满族口头叙事作品的内容,是在一种人类与自然的多维度对话中建构的,抒发和表达的是满族民众渴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与愿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谭亚洲 韦秋桐]论毛南族的唱师文学
下一条: ·[马知遥]布老虎的二难选择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
·[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
·[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