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谢保成]神话传说与历史意识
——三谈中国史学起源
  作者:谢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18 | 点击数:28347
 
关于禹的神话传说,《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有“禹湮洪水,杀相鲧”(共工之臣,或作“相柳”),“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大荒南经》有“禹攻云雨”,为“禹巫山治水之神话”的“原始状态”;《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为“黄炎斗争神话之余绪”,“共工神话之零片散见”。⑩全书最后为鲧、禹治水事。从“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看,禹治水也如乃父用堙,《淮南子·坠形训》亦作“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并非鲧用堙而禹用疏。
作为神话传说,对禹的加工朝两方面展开:
首先,夸大和神化其治水的事迹。《楚辞·天问》所反映的有关鲧、禹的神话传说最为详细: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弛?伯鲧腹禹,夫何以变之?纂前就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11)
 
“应龙何画”,是问应龙怎样用尾巴“画地”教禹疏通九河的?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在屈原《天问》之前,就已经变为堙、疏并用了。相比而言,《山海经》、《淮南子》较《天问》所问“更原始,犹存古神话本貌”。(12)《墨子·兼爱中》又有了禹“凿龙门”的说法:
 
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加工、改造后,则作如是说:
 
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徉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颜色黎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
 
鲧之被殛,《山海经》中是“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至此则被政治化为鲧因与舜争天下而被尧所杀,完全丧失了神话传说的精神。
更为明显的是在夸大禹治水功绩的同时,夸张其治理天下的“政绩”。
作为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诗经》、《尚书》中均有禹的记载。《诗经·文王有声》云:“丰水东注,维禹之绩。”《长发》有“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
《尚书·皋陶谟》记舜与皋陶、禹讨论如何继承尧的德政治理国家,最后,禹在陈述自己治水的功绩时,还不忘提醒舜,苗民尚未完全征服:“苗顽弗即工,帝其念哉!”《禹贡》虽然记述的主要是禹治水的事迹,却肆意夸大。一是夸大其治水的地域,让禹的足迹遍及东北、华北、华南,自“冀州”始,行迹及“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二是夸大其治水工程,即所谓“导九山”、“导九川”,中国的大山都经过禹的开辟,大河都经过禹的疏浚。由于禹的功劳,中华大地才变成适合安居乐业、财源丰盛的地方: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尚书·洪范》记述殷商遗老箕子所听到的关于禹的传闻:
 
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这里没有说禹如何治水,只是说禹继鲧之后,得到上帝的赐予,不是赐给禹征服洪水的神力,而是赐给他治国安民的要诀——“洪范九畴”。在《尚书·立政》中,周公要成王效法禹治理天下:
 
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禹在《尚书》中完全被政治化了,被打扮成治理天下的圣君。
 
司马迁援引《禹贡》、《皋陶谟》等原文记入《史记·夏本纪》,作为对禹的事迹的追述,使禹的神话传说更趋政治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罗志田]《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
下一条: ·[叶蓓]浅析蒙古族文化对元杂剧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相关链接
·[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
·[覃钧婷]桂南壮族地区婚俗的仪式展演与历史作用·[覃金凤]敦煌词“民间词”观念生成演进的历史语境考察
·[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任宽]中国虎故事的历史演变及其自主知识生产
·[全小国]历史人物传说的“双核连理枝结构”·[彭伟文]“微改造”时代的广州历史文化街区观察
·[罗浩]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口头文学视角下历史演义小说类型人物的成因研究·[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