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李汉秋:梨花风起正清明
  作者:李汉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02 | 点击数:12311
 

清明

  清明

  演讲人:李汉秋
  时间:3月20日
  地点:上海·首届两岸清明文化论坛

  李汉秋 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徽大学、南京大学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1984年中国《儒林外史》学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1988年中国关汉卿研究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是此二领域的领军人物。1989年获首届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2年起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已出书五十多种。

  1989年奉调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长,是第七、八、九、十连续4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一方面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1994年主撰《新三字经》引发“三字经热”,2006年在全国政协全体大会上讲《弘扬仁义礼智信》隆重为五常“平反”,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致力于振兴传统节日、建设中华节日体系,他是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2007年冬国家决定清明、端午、中秋几个传统节日放假,他是此事的两大“推手”之一。他倡设的中华母亲节、(七夕)中华情侣节、(重阳)中华父亲节方兴未艾。2007年获文促会首届“弘扬中华文化”奖,2008年获首届“节庆中华奖·个人贡献奖”。

  古时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上巳是农历三月三也邻近清明,唐以降都融汇入清明节。

  清明节的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缅怀先人,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

  生命清明

  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疑问,这是潜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问。当站在亲人墓前时,这问题就油然浮现。因而,清明节就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它总是把人们对彼岸世界的祈求,引导到对此岸世界的经营。把对“天国”、“冥界”的期待,引向现实人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营造自己身边和现实社会的人伦和谐。

  物质生命有限而无法永存,精神生命却无限而可以永恒。生命之火如何延续?我们的祖先讲究“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汗青”就是史书,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

  为此,我们祖先创造了发达的史官文化系列,大者有正史、断代史,中者有府、州、县各级的地方志书,小者有族谱、家谱、个人传记、行状、墓志,还有数不清的野史笔记,都记录人的懿行嘉言,留名传后,发扬优秀精神传统。不忘往者,激励生者,培养来者。纪念先人同时也是希望后人不忘自己、纪念自己,这种意念也就会激励自己,提升生命价值,延伸精神生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古人把它置于“三不朽”的首位,就从这方面说也是有道理的。通过清明节的缅怀,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

  有限的现实世界与虚拟的无限世界, 二者之间需有精神沟通的平台,清明节的种种仪式和活动,遂应需而出现。

  从扫墓到家庭文化建设扫墓是最传统的仪式。扫墓时抚摸亲人墓碑、骨灰盒,犹如抚摸亲人身体,一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生我育我的恩泽,同时让人们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伫立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灵魂震颤,受到洗礼和净化。

  扫墓时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阴间之说,更不相信焚烧成灰的纸钱冥器可以为先人所用,因此多用鲜花代替纸钱和祭品,既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又反映了现代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城市,一般以火葬代替土葬,使死人不再与生人争地,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出现了“网上墓园”,人们可以在这种虚拟的墓园里设置已逝亲人和祖先的一块墓地,清明时可以在这个网上专页中献花、留歌、点烛、留文,表达怀念和敬慕。祭奠死者,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精神活动。网上纪念,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纪念者的生命精神长远流传,让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超越时空的限制而进行。这种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1-04-02

上一条: ·青年沙龙通告:曲阜孔庙旁建教堂,可否?(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3月1日下午)
下一条: ·民俗主义、民俗消费与现代民俗研究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